**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三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甲 您说什么人最和气?
乙 那可说不上。
甲 饭馆儿里的跑堂的和气。
乙 怎么呢?
甲 比如说您同着几位朋友到××楼去吃饭。
乙 我哪儿有那么多钱呢?我吃饭总上小饭摊儿。
甲 比如那么说,您同着几位朋友往里走,一进门儿,有个穿蓝布大褂儿的就站起来了,这是了事掌柜的 [1] 。
[1]:了事掌柜的:饭馆的经理之一,专管交际。
乙 干吗非穿蓝布大褂儿不可呢?
甲 哎,里边儿穿狐腿儿皮袄,外边儿也得罩上蓝布大褂儿,显着规矩。“噢,二爷来啦,怎么这几天总没(mò)来?”
乙 ××楼饭庄子?
甲 啊。
乙 我根本没来过。
甲 那也得这么说,给你做面子,让朋友一听你常到这儿吃饭,显着阔气。“你们几位?”
乙 干吗问人数?
甲 好给你安排座子。楼上楼下有多少房子,哪屋大、哪屋小,他知道。“请楼上坐。(喊)六座。”楼上跑堂的就搭茬儿了:“请啊!”(做掀门帘状)“这屋请你老,把大衣赏给我吧。”
乙 怎么大衣给他啦?
甲 给你挂上。跟着打手巾儿:“你老擦手。”“你们几位喝水吧?”“别沏茶了,我们赶紧吃饭吧。”“你们几位喝什么酒?喝白干儿还是老酒?”
乙 嗯,周到。
甲 “全来点儿吧。”“对,来二斤黄酒一斤白干儿,来几瓶啤酒。你们几位要菜吧。”
乙 对,该要菜啦。
甲 一提要菜就麻烦啦。
乙 怎么?
甲 谁都推辞。“王二爷点菜。”“不,您来。”“赵二爷。”“刘二爷。”推了半天谁也不要。
乙 那怎么办?
甲 结果有一位说,跑堂的你给掂配吧!
乙 那就随便给弄几个得啦。
甲 那可不行。随便弄几个?你知道哪个菜回头有人吃着不对味儿?
乙 不是他们让给掂配吗?
甲 跑堂的不担包儿 [2] :“对,我给配。我开个单子,你们几位看看哪个菜不好再换换。”
[2]:不担包儿:不担错的意思。
乙 真仔细。
甲 一会儿拿个单子来。“我念念你们听听。四个冷盘儿,一个鸽雏乌鱼蛋,炸胗肝儿,红烧海参,啊,鲤鱼怎么吃?两面吃吧。一面儿红烧,一面儿醋焦吧。一个沙锅狮子头,再来一个汤。我看差不多了,吃着看吧,叫多了吃不了也得花钱嘛!”
乙 嘿,真有两下子。
甲 哎,老得让人痛快。一会儿冷盘儿跟酒全来了,摆好了出去,老得门口儿盯着,里边儿紧着让酒,又划拳,准得添酒菜儿;外边儿把酒菜儿预备好了,什么时候要,马上就来。
乙 干这行儿真不容易。
甲 多咱看酒喝得差不多啦,赶紧进去问一声:“怎么样,酒够了吗?够了啊?饭菜跟着来吧?”(出门喊)“饭菜要‘马前’啊!”
乙 “马前”就是快。
甲 其实呀,就是为让你听着痛快,不管他怎么喊,灶儿上也一个一个地做。
乙 对。
甲 菜一个一个跟着来,多咱一上汤啦,得说一句。
乙 说什么?
甲 “二爷,菜行了,您看够吃的吗?”“行啦。”“对,吃着看吧,不够再添还来得及。”
乙 这就没事儿啦。
甲 多会儿等您吃完了,他还得忙活一阵儿。
乙 还有什么事儿?
甲 打漱口水,打手巾儿,拿火柴、牙签儿。
乙 对。
甲 有的人先吃完了一敲碟儿。“哎,二爷,您吃好了?请这边漱口,洋火儿在这儿,牙签儿在这儿,(向外喊)打手巾!”
乙 啊,真够忙活的。
甲 “算账吧。”“二爷不用给了,我候啦。”
乙 他请客啦?
甲 “别价,算算。”“三十六块二。”
乙 三十多块?
甲 他候得起吗?他一年才挣二十八块。
(侯宝林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