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路余,你也可以叫我某G。
你可以通过微博**@路过_某G** 找到我,但是微博几乎不怎么发相声相关的东西。
🤝 您如果想提供帮助,请见如何为本站添砖加瓦
🚧 目前本站在逐渐加入更多功能。本站更新记录
📝 长远来看,本站会更新更多功能,目前计划请见todo list
最紧缺的当然还是文字录入和校对,目前增加文本数据积累才是第一位的。
这个网站是什么?
粘子是相声行话中对观众的称呼,本人并非相声从业者,仅以一个爱好者的身份建立了这个网站。
nianzi.site 是一个旨在收集整理相声文本,并将其数据化的一个网站。希望能够让那些只能在旧书堆,老视频和口传心授的途径中才能挖掘得到的文本资料能够被更多人查阅和获取到。为和我一样的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构建分享资料和知识的平台,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
当然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我仓鼠症发作,管不住手,买了一百来本相声旧书,锦衣夜行犹如种地不耪,总想找个地方发出来。
目前已经收集到和计划找的部分资料暂存在【腾讯文档】粘子系列读本——目前资料。如果算上一些相关的资料,数量可能达到200本了。
为什么叫“曲艺文本收集”?
目前已搜罗的资料中,相声文本为90%以上,其实叫相声文本收集也合情合理,不乏一些曲艺作品。本站的主要目标以收集相声文本为先,但也不排除收录其它曲艺形式的机会。
所以,干脆找了个够大的筐,看看到底能装多少。
当然,众所周知,快板、双簧、评书等等曲艺形式也与关系密切,似乎也不容易完全分离开来。本站欢迎各种曲艺爱好者提供资料和帮助,但目前本人的精力还只能顾及相声文本。
你计划涵盖哪些文本?
如前所述,本站以收集相声文本为先,按照创作时期大致能分为以下三类:
- 传统相声,多数创作于解放前,多为相声行业普遍认知的民间作品。但并不限制具体的时间界限,内容相近或版本更迭在解放后的传统相声也归入此类。此类作品以已有的《传统相声汇集》和《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为主干,尽可能收录各种版本,并期待能找到一些“大本”未收录的节目或版本。
- 新编相声,以改革开放前后为大致时间分界,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作品文本。优先收录名家及传播广泛的节目文本。此类文本由于传播广泛,同一作品经常多见于数本资料,无明显差异的版本则合并收录。
- 当代相声,改革开放后至今的相声作品。此类优先收录名家及被广泛传播的作品版本,有实际表演录音或录像的节目为先。因为当代相声演出资料更为丰富,版本众多的同一节目以合并收录为主。近十余年创作表演的全新节目视其质量酌情收录,但应以经典作品为主。
此外,解放以来也有众多饱含热情的创作者在书籍、杂志、网络发表的相声作品,或未见刊发的手稿及内部刊物。此类作品资料零散,数量巨大,各有良莠,本站默认不收录。并视情况设置例外。
本站也收录部分与相声关系密切的曲艺作品,视情况而定。
资料来源有哪些?
目前这个网站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我自己搜集的旧书、网络视频、碟片和电子书等等(腾讯文档:目前已有资料),目前以一己之力录入和校对(2023/09:又有三位小伙伴啦!)。
感谢现代科技,扫描、OCR和语音识别为我省了太多事情。但其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工作量,加上我好钻牛角尖的劲,文本的整理校对实在折磨,这对于浩如烟海的相声史而言,显然过于薄弱了。
当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相当全面的总集类书籍可做参考,比如:
- 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传统相声汇集》六本
- 作家出版社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五本
- 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四本 + 《补遗》一本
等等不一。
是不是在重新造轮子/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浪费时间?
我觉得很可能,但我不确定。
在整理我购买的旧书堆时,我也不止一次地怀疑我是在重新“造轮子”。我相信专家、学者、爱好者、从业者、相关机构组织们已经做过,或者正在进行全面完备的汇集工作,我也不确定我是否在浪费精力去做别人做过的事情。
一方面已有的总集类书籍的数字化也仍需要一些工作量,另一方面这些大全的大部头也比较不便查阅。当然处理这些“大厚本”的工作也在目标中。
除却大家熟知的“六大本”“五大本”,我也在今年(2023)才刚知道,2017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已经开启了一个庞大的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旨在大量收集民间文学作品文本。2019年已出版的《说唱·辽宁卷(一)》收录了数十段相声文本,公开的新闻中《说唱·天津卷》的筹备计划也达到了六本之多,相信这一庞大的工程能够挖掘出更多散佚的相声文本及版本。
此外,一些建国后的新相声、一些版本多样的老相声、其它省份存在的本地相声文本,目前也不在这些大厚本的覆盖范围之内,但它们同样有着收录价值。
我在bilibili上看到一版李伯祥,杜国芝两位先生的《大戏魔》表演视频,其表演之精彩令人难忘。在尝试记录节目文本之时,有一句台词为“太公钓鱼无忧鱼(音)”,这一句也在李先生多个版本的《大戏魔》中出现过。《太公钓鱼》自然是剧目名,“无忧鱼(音)”到底是哪个剧目,哪三个字?多处查阅之后仍然无果,查阅“六大本”“五大本”中也并未收录这一版本,整个文本中也只能留着这未考证的三个字。这也更让我坚信传统相声有着更多存世的版本值得记录。
当然,我现在也还是没查到,如果您知道请务必告诉我。
互联网上曾经也有过许多爱好者、从业者、乃至大师们分享的相声文本,但一是太过零散,二是也不好直接拿过来。因此也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参与到这些文本的整理、收集中来。
我开始收集资料之时,我才知道【中华相声网】的存在,并且知道了这个网站早已关停的噩耗,可以说我是一个没赶上趟的爱好者。
从互联网边边角角残存的只言片语里,我惊讶地发现我想做的事情似乎已经被这个网站完成了,同好们自发整理的丰富文本,详实的事件记录,乃至前辈大师们的一手资料。这样看来,中华相声网的关停更加令人扼腕。
是否需要提供帮助?
很显然,我目前的资料来源仅限于我能在网上查到的音像文字,和能在各大网站买到的新书旧书,这些资料来源自然有限。如果您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料,或者帮忙录入、校对都会是莫大的帮助。
最后是这个网站的计划。我也不知道我的三分钟热度能够持续多久,网站的搭建建立我也是从零学起,目前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如果您能在网站搭建上提供帮助真实感激不尽。
您如果想提供帮助,请见🤝如何为本站添砖加瓦
有位演员说“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这个网站都叫粘子的自我提高了,演员不也得努努力吗?您说是吧。
致谢(更新中)
感谢@shampoo猫猫,提供了多本相声书籍的资料,帮助甚大。并且现在也是本站建设的一份子,整理了不少文本。另外,他也在进行整理曲艺唱词的工作,您也可以提供帮助。
感谢一位不愿意署名的微博网友,向我提供了《中国曲艺志-山西卷》,并资助了多本相声书籍的扫描。
感谢@kf司令,提供了大量曲艺类资料,不过目前可能还没机会处理……
感谢@白水73加入到了贡献文本的工作,他的bilibili专栏上也整理记录了大量相声文本,值得一看。
感谢我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的馆藏和数据库中涵盖了许多珍贵资料。
本网站的主要色彩搭配来自中国传统颜色手册,感谢这个项目。(其实在设计稿中是打算要用的,但目前还没有着手这一部分)
以下项目对本站建设帮助甚大:
hexo:便利的网站管理和静态页面生成功能让我可以不用关心很多事情。
Chic:这个hexo主题简洁紧凑的布局和便利的浅色/深色模式很好用,目前本站在这个主题上魔改了一下,实现了很多需要的功能。
iconfonts:非常便于使用的一个图标库,本站的自定义图标和生僻字展示依靠此网站实现。
GlyphWiki:一个汉字字形数据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拼字功能,本站用到的生僻字字形由此绘制。
一些很好用的hexo插件:
hexo-generator-random: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个插件,本站随机页面的功能还是从中借鉴了一些代码。
hexo-abbrlink:为每篇文章抽取一个唯一ID,让文章链接缩短了很多。
hexo-clean-css:压缩css大小,本站是大概压缩到了85%的样子
文章标题字体来自思源宋体的Bold,七个字重还开源免费用的字体可以说是活菩萨。
为了加快网页加载,实际上使用的是包含简体中文常用字、英文字母、常用符号的一个子集,大概包括原字体的30%。简体汉字常用字表来自汉字参考列表:简体字(不含“古籍印刷用字”)。因此,极少部分作品用到的生僻字可能会无法显示,比如“𠔁”字拆开两个八。
2023/09/17: 正文和标题字体实验性地切换为了开源字体朱雀仿宋,风格更贴近传统艺术的感觉。欢迎您就阅读体验等问题向我们反馈。
本站logo和少量页面元素用到了喜鹊造字的聚珍体,99块终身授权的字体哪儿买切。
生僻字字形来自字形维基,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和绘制生僻字字形并导出。目前本站生僻字处于见一个加一个的状态。
部分含有简谱的内容使用了番茄简谱,可以免费在线,且极为方便地编辑简谱。
声明
本站和本人并不拥有本站收集的文字资料的任何版权,仅以个人非商用形式分享,您也应该仅供个人学习或研究之用,本站不对您的任何行为负责。
本站尽可能确保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但是人工校对难免错漏,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负责,同时也欢迎您对本站的内容提供改正。
如果您是资料的相关权利人,可通过微博联系本人要求删除。
本站logo由本人制作完成,logo文字来自喜鹊造字的聚珍体,已购买个人商用版授权。说真的,还挺好看。
本站网页设计和建设目前由本人完成,本人拥有网站设计和代码的相关权利。用到的绝大部分图标由本人自行绘制,有开放使用授权的计划,但是现在暂时打算凑一套再发布。
目前本站还在一边学一边做的状态,可能会遇到难以预见的困难,目前不对本站的安全性、稳定性等任何问题做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