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买卖论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三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方才唱了一段大鼓,很好,字正腔圆。

可不是吗,字正腔圆,那是下过一番苦工夫。

那是一定啦,是得下工夫。

对。

你这场是什么?

相声。

好,我请问您,相声都讲究什么?

讲究四个字。

哪四个字?

说、学、逗、唱。

旁的别说,我先问问您,这“学”都学些什么?

学的玩意儿很多,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里浮的、草棵儿里蹦的,各省方言,做小买卖儿吆喝啦。

你提起做小买卖儿吆喝啊,那可不容易。

对啦。

你说这当地做小买卖儿的我还不学,最讲究的是北京做小买卖儿吆喝,讲究九腔十八调,西单、东西、鼓楼、前门;肩担八根绳,街面上出摊子,这都有分别。

听您这个话音儿,您对于做小买卖儿吆喝上有点儿经验。

也不敢说有经验,我从小儿做小买卖出身。

噢,您是做小买卖儿出身,这么说您对小买卖儿吆喝很有研究啦?

那是啊。

我要是提几样小买卖儿,你能吆喝吗?

你随便找,让你扒不短。我要学不好,就向你学习。

我给您找一个,眼前的小买卖儿。

什么买卖?

就是卖包子的!

行,冲你找这个买卖,你也有两下子!这个卖包子的有两种,分回教的和大教的 [1] ,吆喝出来不一样味儿。

[1]:回教的和大教的:此处指回民与汉民。

回教吆喝怎么吆喝?

回教吆喝“咧”字打头。包子蒸好,拉出屉来,往案子上一放,用手活动活动。

干吗活动?

不活动怕托掉底喽。这是规矩。

这还有规矩?

那是当然啦。你听我学学:“咧——包来发面包来,得了,热的咧——”

噢!行。那么大教呢?

大教包子蒸得,拉出这屉包子,往前边铺有苇帘的案子上一扣。这头一样就不讲究。

怎么?

街面上行人车马不断,那帘子上能不落灰吗?包子往上一扣,太不卫生啦。

对。现在也都改了。

这吆喝的跟回教的就不一样啦。

怎么吆喝?

我学学你听:“发了面的包子(读céi)好白包儿!我的包儿来羊肉的!包儿热的咧,你不闹点儿包儿咧!要咬开尝尝包儿的馅儿咧呗!”

这不废话吗!

谁吃包子不咬开吃!有抓起来一个整个儿的往嘴里扔的吗?

没有。你学得还像,是这么个意思。我再找一样儿,你还能学不?

随你便!乐意找什么找什么。

好!街面上肩担八根绳的小买卖儿,这种买卖上了秋一过七月十五特别风光,可做不了多少日子。

什么买卖?

卖葡萄、脆枣儿的。

能行。

这种买卖可分南北城。

不错。你说说南北城起打什么地方分?

西城由西单牌楼往南是南城调,往北是北城调。东城由东四往南是南城调,往北是北城调。鼓楼前也算北城调。你学吧!

先学哪城的?

你先学个南城调,在七月末八月初,在前门大街上担着挑子,两头两个浅筐,一头儿是几个小篮子,篮子里头有白枣、嘎嘎枣、马牙枣、大酸枣;一头儿放着葡萄,有红葡萄、白葡萄、鸡心葡萄、兔儿粪葡萄。

哎哟!怎么还有兔儿粪葡萄?

你不知道,这种葡萄就像兔粪那么大,所以叫兔儿粪葡萄。

好,你听着。“要甜葡萄来!大嘎嘎枣儿!”这是南城调。

北城调哪?

北城调张嘴就吆喝,没有“咧”字。“要白葡萄啊,郎家园的脆枣儿啊!”对不对?

对啦。你还真有两下子,那我再找一种你能行吗?

可以。说什么买卖吧?

卖柿子的。

卖柿子的也分为两种。

哪两种?

有一种肩担八根绳,在大街小巷来回地卖;还有一种是街面上出摊子的。

那您先学学这个肩担八根绳在街上走着卖的怎么吆喝。

“咧”字打头。“咧!……南瓜大的咧……不涩的咧……涩咧管换的咧!”一共五个“咧”字。

那么街上出摊子的呢?

那没有五个“咧”字。摆好摊子,柿子往上码,他旁边一站,手里甩个鸡毛掸子,这么吆喝:“南瓜大的——咬涩了白咬!”对不对?

不错。

不错是不错,这种买卖又好做又不好做。

怎么?

一进八月门儿,霜降以前,在这个期间买卖好做,是人都能做。你要有事儿,搁个小孩儿在那儿都能做。

小孩儿怎么还能做呢?

你临走时告诉小孩儿,卖多少钱一个,少了不卖,有人来买小孩儿就会要价啦。少了不卖,没别的麻烦。

怎么个原因哪?

由打柿子一露面,至顶霜降,这个柿子摘下来去上漤。

什么叫“漤”哪?

就好像渍酸菜似的,漆青的柿子,用开水一烫,用笊篱捞上来,叫风吹一吹,然后码在缸里,盖上盖儿,第二天拿出来,色也变啦,也不涩啦。因为这个,所以是人就能卖。

不好卖哪?

霜降一过,柿子不能上漤啦,就许有涩的,遇着皮儿厚的,一咬舌头上挂蜡,这就不好卖啦。

那就甭卖啦。

久做小买卖的不能闲着,还要照常去卖,铺一块蓝布,前面的柿子五个一堆,码好,后面是一大堆。把柿子擦得锃亮,这叫货卖一层皮。

这叫会做买卖。

对啦。

谁买个涩的谁不问问?

小伙子能说,净卖嘴啦。摆好摊子,往旁边一站,由打那边来了一位阔少,还没走到他摊子那儿,他上前就给人家请安,底下请安,嘴里就说啦:“二爷,你老没上街啦,可有日子没卖您钱啦。您看这柿子多好,给少爷兜两堆吧。”没心买也不好意思不买啦。“二爷,您把手绢给我。”这阔少把手绢给他,他给包了两堆,十个,包好系好,净系死扣儿。

干吗呀?

死扣儿不是难解吗?怕他道上拿出一个一尝不坏了吗?

真会做买卖。

柿子递过去,这位阔少问:“多少钱?”“十个柿子能值多少钱?”“瞎!小买卖,赚几个钱?都不要钱不赔本儿啦。”“二爷,等多咱我没本钱的时候,我上您府上去要本钱。”

噢!他认识这位?

不认识。

不认识,不要钱叫人拿走,人要真拿走呢?

你也糊涂。谁能买东西不给钱?“你要是不要钱我就不要啦!”“二爷,我要不要钱您是不能拿走,这十个柿子我真没法要,我算您个本钱吧——您给五块钱吧!”

多……多……多少?

五块钱。

(咬牙)五块?不要啦!

那多不好看哪。一咬牙掏出五块钱,扔案子上,捏着鼻子就走啦。

假使遇见一个没钱的,张嘴先问涩不涩,怎么办哪?

依你怎么回答?

说不涩。

咬一个尝尝。

说涩。

人家不买啦。

那怎么办呢?

人家这么说:“我说涩您不买啦,我说不涩您不放心,您可以尝尝。”

一尝不吹啦?

一尝就算卖给他啦。

那他是讹人。

人家卖柿子会说:“二爷,您看现在霜降都过啦,柿子不能漤啦,难免皮厚带点儿涩。您把皮儿啃了去,尝尝。”这位真听话,咬一口,吐一口,把柿子皮都啃啦。

不涩啦?

更涩啦。这位不干啦:“给我换吧!更涩啦!”卖柿子的说“二爷,您是个明白人,您想想,您要是在屁股上啃一口,我糊弄还能卖出去,您把皮都啃光啦,我还怎么卖?我家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就指着我养活。”这位一听点点头:“好吧,不换不换吧,我冲你是个孝子,我给钱。多少钱说吧!”“方才我们邻居买了十个,给五块,您这一个给五角吧!”他一听,火儿啦,真没吃过这亏,一赌气从腰里掏出一块钱:找五角接过来,想走吧,越想越憋气,一转眼珠有主意啦。

什么主意?

这位受这气消不了,一抬头看见一个杂货铺,他心里话:今儿个跟你没完!他花两角钱买了一个刮舌,卖柿子的在那边卖,他在这边刮。这时又过来一位:“柿子涩不涩?”卖柿子的一想:说不涩吧,他在旁边刮舌头;说涩吧,人家不买,一赌气:“你问他去!”这位过去:“他这柿子涩不涩?”这主儿一肚子火儿没地方发,一抬头说:“不涩!”心里话:你没看我这儿刮哪吗,还问!这位一听不涩,过去买了一个,上去一口,咧了嘴啦,舌头嘴唇都木啦:“哎!你怎么卖涩柿子?”“我柿子是涩,我没告诉你不涩,是他告诉你不涩。”这位过去:“他这柿子明明涩,为什么你告诉我不涩?”这位说:“你是瞎子,你看不见我这儿刮舌头吗?”

去你的吧。

(祝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