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五子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三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乙站当中,甲站右,丙站左)

这回咱们三个人说一回。

三人相声可不好说。

怕您不行(指乙)

我不行?那我出主意,你们俩跟着我说。

您出主意吧。

咱们打字上说点东西。

行。

说一回“一字一像,一升一降”。 [1]

[1]:“一字一像,一升一降”部分,又称《字象》,传为穷不怕(朱少文)作。

什么叫“一字一像,一升一降”?

咱们仨每人说出一个字来,还得说说这个字像什么,它做过什么官,又因为什么丢官罢职。

这个不容易。谁先说?

我先说,你(指丙)二说,你(指甲)最末说。

行,你说个字吧。

我说个“一”字。

它像什么?

像一根擀面棍儿。

啊?不像。擀面棍儿是当中粗两头细;这“一”字写出来是两头粗当中细。

你不知道,我这擀面棍儿使得年头多了,把当中都磨细啦。

嘿!它做过什么官?

做过“巡案(按)”。

噢,八府巡按钦差大臣。

不是那个巡按。擀面棍儿不得在案板上擀面吗?“巡”这个“案”。

它要在木墩儿上擀呢。

那叫“巡墩儿”——有这个官儿吗?

因为什么丢官罢职?

因为是“新瓷面软”。

因为这巡按心慈面软,不能执掌大权?

不是那么个“心慈面软”,是“新”买的“瓷”盆,把“面”和“软”了,不能擀啦。

要是擀呢?

一擀就粘上啦。

行,你说上来啦。

该你(指丙)说啦。

我说一个“二”字。

它像什么?

像一双筷子。

啊……不像。筷子应当俩一般儿长;“二”字写出来是一长一短。

您不知道,我这筷子是捅炉子给烧了一截去。

你怎么拿筷子捅炉子?

我那火钩子没找着。

它做过什么官?

做过“净盘大将军”。

噢,就是“御膳房”给皇上敬菜的那位?

不是,有它就能把“盘”子里的菜吃得干“净”,这么叫“净盘大将军”。

因为什么丢官罢职?

因为它好搂。

噢,贪赃受贿。

不是那个搂。搂菜。

搂菜?怎么不夹菜吃?

夹不上来。

怎么夹不上来?

两根筷子不一般儿长。

对呀,我把这茬儿忘啦。该你(指甲)的啦。

我说个贸易的“易”字。

这个字是有了,像什么?

像个扫地的笤帚。

啊……不像。

怎么不像?

我问问你,笤帚把儿?

上边儿那“日”字儿好比笤帚把儿。

笤帚苗儿呢?

下边那“勿”字儿好比笤帚苗哇。

不对。那“勿”字才四笔呀,那笤帚有四根苗儿的吗?

是啊……我这不是破笤帚吗?

嘿!老擀面棍儿、折(shé)筷子、破笤帚,全凑到一块儿啦!它做过什么官呢?

做过“督(都)察院”。

嗬,这官可不小,是王金龙那官儿?

不是那个都察院,是因为总拿它扫院子,所以才叫“督察院”。

要拿它扫胡同呢?

啊……那就叫“督察胡同”啦!

有这官儿吗?因为什么丢官罢职?

因为“地面不清”。

因为什么“地面不清”啊?

您想啊,就四根笤帚苗,那能扫得干净吗?

这么个“地面不清”啊!这回改了,每人说两个字,得同旁;另外再说一个字,拆开念成两个字。再从这里边找出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得相似,还得前言搭后语。

还得您先说。

二字同旁“猴”跟“猿”。

一字拆开呢?

“出”字拆开两个“山”。

前言搭后语?

这山上出猴,那山上出猿。

好,说上来啦。

该你(指丙)说啦。

二字同旁“梁”跟“柱”。

一字拆开呢?

“林”字拆开两个“木”。

前言搭后语?

这块木料是梁,那块木料是柱。

该你(指甲)的啦。

二字同旁“疮”跟“疥”。

一字拆开呢?

“朋”字拆开两个“月”。

前言搭后语?

这月你(指乙)长疮,下月他(指丙)长疥。

我们招你啦?

没法子,这不是赶上了嘛!

这回咱们说回三字同头,三字同旁;也得前言搭后语。

您说吧。

三字同头“芙”、“蓉”、“花”。

对,“芙”、“蓉”、“花”都是草字头。三字同旁呢?

三字同旁“姐”、“妹”、“妈”。

对,“姐”、“妹”、“妈”三个字都是女字旁。前言搭后语?

要戴芙蓉花,除非姐妹妈;不是姐妹妈,戴不了芙蓉花。

这还真合辙呀!

该你(指丙)说啦。

说三字同头“常”、“当”、“当”。

对,都是尚字头。三字同旁呢?

三字同旁“吃”、“喝”、“唱”。

对,都是口字边儿。前言搭后语?

皆因我爱吃喝唱,故此我才常当当;要是不爱吃喝唱,我何必常当当!

嗬!这贫哪!该你(指甲)的啦!

说,三字同头“疮”、“疥”、“疔”。

好嘛,又来啦!都是病字头儿。三字同旁呢?

三字同旁“哎”、“哟”、“哼”。

噢,都是口字边儿。前言搭后语?

“因为你们(指乙、丙)长疮疥疔,所以才哎哟哼,要是不长疮疥疔,何必哎哟哼!”

乙丙 咱们怎么啦?

这回说一回四字连音。

什么叫四字连音?

就是每人说四句话,要合辙押韵;最末那句要把音连上,所以叫四字连音。

好,您说吧。

说,一碗冷粥,倒在阴沟。狗钻沟眼,狗够沟粥。

这怎么讲?

冷粥就是剩稀饭,给倒在阴沟里啦。来了一条狗要喝这粥,它拿嘴盔子够着喝。这么叫“狗够沟粥”。

真费事!

该你(指丙)说啦。

二董同铺,横搭一褥,西董翻身,东董冻肚。

什么乱七八糟的?

有讲儿啊。

怎么讲?

头一句“二董同铺”,就是两个姓董的同在一个床铺上睡觉,这叫“二董同铺”。

“横搭一褥”呢?

他们俩横着盖一个褥子,叫“横搭一褥”。

唉!那被子都哪儿去啦?

啊……不是这个“常当当”都当了吗?

噢,跟前边又接上啦!“西董翻身”呢?

就是西边那姓董的一翻身,把褥子都裹过来啦,东边儿那姓董的把肚子都给晾出来啦。

四字连音呢?

这么叫“东董冻肚”。

好嘛,掉河里啦!该你(指甲)的。

说,一领细席,席上有泥;溪边去洗,溪洗细席。

瞧这劲费的!你这怎么讲啊?

就是炕上铺的席子,有粗的有细的;我这是一领细席。

二句呢?

“席上有泥”,沾上泥啦。

第三句呢?

“溪边去洗”就是把席子拿到溪边洗洗席上的泥。

四字连音呢?

就是“溪洗细席”。

嘿!这回咱们说回五个字的。每人以一样东西找出五个“子”来。

那有什么!我能以一样东西找出六个“子”来。

我能找出八个“子”来。

咱们到底依着谁呀?我看,干脆,咱们每人找出七个“子”怎么样?

甲丙 行!

最好咱们仨一个人起一个带“子”字儿的名字。

行,我给你们俩起名字:你(指乙)叫“油瓶子”,你(指丙)叫“盐罐子”。

嗨!这叫什么名字?

这不是都有“子”字儿吗?再说这名字也是临时的。

嗯。那么你叫什么呢?

我叫——“君子”。

嘿!你倒好啊!我给你起名字吧,你叫“茄子”。

咱们仨一个“油瓶子”,一个“盐罐子”,一个“茄子”,咱就炒着吃吧!

咱们在说之前先得报自己的名字。

行。您先说吧。

我叫“油瓶子”。你(指甲)给我记着有一“子”啦。

哼。

我手拿把扇子。

两个“子”啦。以扇子找,可不能离开扇子啦!

当然啦。有扇骨子。

三“子”。

是竹子。

四“子”。

有扇轴子。

五“子”。

还有扇面子。

才六个“子”呀。

(为难地找了半天)唉!这儿(指扇面儿)撕了个口子。

瞧这寸劲儿!

该你(指丙)说啦。

我叫“盐罐子”。

有一“子”啦。

我穿着褂子。

两“子”。

有领子。

三“子”。

还有袖子。

四“子”。

上有纽子。

五“子”。

还有兜子。

六“子”。还差一“子”呢!

(找了半天)唉!这儿还有个线头子。

嘿!也找上来啦!该你(指甲)的啦。

我——我叫什么来着?

你叫“茄子”。

有一“子”啦。

不行,得你自己说。

我叫“茄子”。

有一“子”了。

我娶了个媳妇儿。

这没有“子”。

她是个女子。

多新鲜哪!两“子”。

跟我过日子。

三“子”。

生了俩孩子。

四“子”。

那天她跟我打架“子”。

这不像话!没有说叫打架“子”。

是啊,她挠了我胳膊一道子。

这才五个“子”呀!

我一赌气,摔了“油瓶子”,砸了“盐罐子”!

乙丙 噢,咱俩人哪!

(马敬伯 王宝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