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帝号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二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这个相声啊,就得逗笑。

刘宝瑞 [1] 同志,听说您的学问可不小。

[1]:刘宝瑞,著名相声演员。

我呀!

您这个相声演员可不简单。

我有什么不简单的?

您这是谦虚,客气。您是博学多才,广览多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一不知,风俗人情,无一不晓。了不起。

好家伙!谁有那么大学问哪!

您,不就是这样吗?

嗐!我可没那么大能耐。反正这么说吧,杂哩古董的知道些。

那就不错,那就说明“博”呀。

这叫“博”?

博学多才嘛,杂哩古董嘛,您这水平不低呀,起码您这水平够一个“杂哩古董”。

嗐,我这是跟您客气,“杂哩古董”是说我呀不怎么样,是这个意思。说北京话就是“二五眼”。

“二五眼”?

就好比没多大学问。

不能,不能,您不是一般的“二五眼”,可能是高级“二五眼”。

这“二五眼”还分等级哪。

不是,我听您很多段子,我就有这个感觉。好像您这水平,也不在二五眼以下,也不在二五眼以上,正在二五眼之间。

还是“二五眼”。

那您说“二五眼”干吗?

我这是客气。

您这一客气,就显着您有学问。

也没什么学问,反正爱看书。

看书呀,那就是好事。爱看书就好,丰富知识。最近看什么书了?

瞎看。

噢,您的眼睛已经不行了。

谁的眼睛不行了!

您不是说瞎看吗?

您怎么有一句话就添一句话呀!

瞎看那是——

我不是客气嘛!瞎看,就是什么书都看。

噢,什么书都看。最近又看什么书了?

最近看《清宫外史》。

好啊!这么说,您对清史很有研究。

也没什么研究,反正是看过这方面的书。

都看什么哪?

看过什么《清史演义》、《清史通俗演义》、《东华录》、《清宫梦华录》、《清宫十三朝演义》、什么《御香飘渺录》。反正就是这些。

这么说,在这方面我得向您请教。

谈不到请教。

我知道得太少了。

客气。

我告诉你二五眼同志。

您别叫我外号行吗?

不是什么——那个杂哩古董,那什么——宝瑞同志。

哎!

这方面,我得向您请教,我知道得太少了。我也喜欢看这类书,就是看得太少。在清朝一共坐下了几个皇上,您知道吗?

十个呀。

就十个。

不过在关外还坐了两帝,天命、天通,天通后来改为“同德”了。

对了,那就对了。

大概齐是这个意思,后正我也记不太清楚。

不,很清楚嘛,很清楚,不错。哎,一共清朝坐了多少年,知道吗?

二百六十八年嘛,对吗?

对!

“康熙”最多,坐了六十年。

对!

“雍正”、“同治”都是十三年,最少的是“宣统”,三年。大概齐是这个意思,我也记不太清楚。

一点儿也不错,您干吗这么客气,没错。

对吗?

没错:哎,十帝的年号都是什么,您知道吗?

我也记不太清楚。

您甭说这句行不行!您不是很清楚吗?干吗老说这句呀!

这不是客气吗?

过度的客气,就是骄傲的表现。

哎,别,别,您别这么说。十帝的帝号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就是十帝,对不对?

嗯,我也说不清楚。

怎么又跑你那儿去了?

这每一帝的年号都怎么讲,您知道不知道?

那怎么讲啊?反正是年号,他用的都是些个好字眼儿,也就是这意思。

什么好字眼儿?您讲讲。

比方说吧,头一帝“顺治”,这两个字不就是好字眼儿吗?

怎么讲?

“顺治”吗,一顺百顺,顺顺当当地治理天下,顺治嘛。

错了,不能这么讲,我有我的看法。

什么看法?

我认为呀,“顺治”这两个字应该这么讲。

您讲。

刚进关,没底,空虚,他希望老百姓都是顺民,他好容易统治。这么讲。

啊——对对,行行,有点意思。哎,顺治下去是康熙,“康熙”怎么讲?

康熙,“康熙”这两个字可不太好讲,他是——因为他糠了,他就稀了。

跟没讲一样。什么叫糠了就稀了?

康……康熙……熙……恐怕这个字要用儿化就好讲了,康熙儿,就有讲了。

糠心儿,噢,萝卜呀!

哎,您领会这个意思了。

我领会什么呀!不对,您得说这两个字怎么讲?康熙,糠心儿不行!

康熙呀,康啊,就是康乐的康。

康乐?

康乐不知道吗?就是八面槽椿树胡同,康乐。

饭馆呀。

啊,过桥面不错。

谁问您这个啦!问这两个字:康熙。

康熙,他是康乐安宁。

嗯。

这个“康”,就这么讲,“熙”当永久讲,永久统治。

噢。

对不对?

对!

您看这学问,我这学问比您大点儿。

是,是,我还在二五眼上哪。

康熙,哎,康熙下去,“雍正”。

“雍正”?怎么讲?

雍正,雍正是吧?因为他做皇上那天。他坐歪了,不正,大伙儿一拥他,嗯——正了。“雍正”。

这玩意儿倒好讲,噢,坐歪了一拥正过来了,就叫“雍正”?

对,对。

“乾隆”哪?

“乾隆”那还不好讲吗?乾隆吗?皇上不是有钱吗?

那“乾隆”哪?

大概他是聋子。

这是有钱的聋子。

哎,“乾隆”。

“嘉庆”?

“嘉庆”这可不太好讲。“嘉庆”,这个——“嘉庆”,是不是?“嘉庆”有一段故事。

什么故事?

因为他没做皇上以前哪,他是皇子,他喜欢古铜,什么周代的,殷代的,是古铜他都收集。有一天他到一个庙里一看,有一个“磬”,这玩意儿怎么打得这么响啊。当——“这一定是古铜,好的。”皇上一瞧,庙里的和尚不在。

不在怎么样?

夹走了。后来他做了皇上了,这个皇上是哪个皇上啊?大家说:就是“夹磬”那个皇上。就是夹着那个“磬”的那个皇上。

哎哟,偷磬的皇上。

哎,就这么讲法。

哎呀,您这么一说,我的学问长多了。成三五眼了。“嘉庆”完了,“道光”哪?

道光?道光就是他一到哪儿都光啊。

什么叫到哪儿都光啊?

“到光”么。

“道光”皇上怎么讲啊?

“道光”是这个意思,因为他是马上皇帝嘛!

是呀?

他是亲自领兵打仗。

“道光”还能打仗?

哎,他也打不好,他反是……他有办法。

有什么办法?

要攻城,攻不进去,他告诉士兵:“你们都铆上劲打,打进去以后你们随便抢,随便杀,随便烧,杀光、抢光、烧光。”所以人家都说,他到哪儿,哪儿就光,道光,道光,到了就光。

这是三光政策。

哎,对了。

“道光”完了,“咸丰”。

“咸丰”好讲,他待不住,闲着他就疯。

皇上闲着没事干,净抽疯啊?

嗯,这叫“咸丰”。

“咸丰”完了,“同治”。

您说哪个同志?

“同志”就是那个“同治”。

那个“同志”?

怎么那个“同治”?就是皇上“同治”。

你这是什么立场!这叫什么立场?他是统治阶级嘛,您怎么管他叫“同志”哪?革命术语庸俗化。

谁呀!甭使性了,谁呀,谁革命术语庸俗化呀?

你不说,你管他叫“同志”吗?

我干吗管他叫“同志”呀,这两个字叫“同治”。

“同治”。

啊,帝号“同志”。

怎么讲?

我哪知道,我不是问您吗?

“同治”吗?同治——他就是共同治理,明白这意思吗?他没什么本事,文武大臣,咱们一块商量着办嘛!

噢,他为了挽救这残局。

哎,对了。

同治完了,“光绪”。

“光绪”就是他已经光了,他又续上点儿。

什么就续上点呀?

要不您怎么不明白哪,我这人说话,语言经济,您理解不了。

不好理解。

光绪嘛,“光绪”他这个——西太后垂帘听政。

这我知道。

她拿“光绪”当幌子,拿他当一盏灯。

当一盏灯?

到时候,他那油烧光了也不让他灭,再给他续上点,光了续,光了续,所以他叫“光绪”。

这么个“光绪”呀,光了就续,光了就续。

哎。

哎,“光绪”完了,“宣统”哪?

最末一个啦?

最末一个了。

完了,做不了皇上了。

怎么做不了皇上了?

您想啊,“悬捅”,本来就悬着,拿棍儿一捅,下来了。

噢,捅下来的。

哎,“宣统”么。

“悬捅”,本来悬着,捅下来的。

哎。

不对。

怎么不对?

您这讲错了,那正字也不叫“悬捅”,是“宣统”。

“宣统”?

哎,到了民国,就改“总统”了。

对了。所以他做不了皇上了。已经宣布总统了嘛。是吧?

合着我给他讲了。噢,往外宣布“总统”了,他做不了皇上啦。

哎,做不了啦。

哎,后来这个“总统”,怎么也没做长啊?

那当然了。“总捅”么,上去一个捅一个,上去一个捅一个,没几年的工夫,捅下来五个。结果最后到蒋介石那儿了。

对,哎,蒋介石可是“大总统”。

那就更做不长了。

怎么哪?

大家一齐捅啊!

一块儿捅啊?

(侯宝林 刘宝瑞演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