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戏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二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您看这个相声啊,讲究说、学、逗、唱。

对,相声是地方土产。

对。

具体地说,是北京的土产。

哎,说相声的大部分是北京人。

虽然是土产,可是“土产公司”没标出价目来。

多新鲜哪。

说相声里面那个“学”字很重要。

哎,学的得像。

您拿“河南戏”来说吧,您得会说河南话。

哎。

河南人说话简单、利索。说出话来好听。

对。

用河南话,唱出戏来也好听。

那当然了。

河南的剧种很多。

您给介绍一下。

比较著名的是河南豫剧。

对,也叫河南梆子。

豫剧分为两派,一种叫做“西府调”,一种叫“祥符调”。

二种。

从郑州往南有一种“越调”。

“越调”?

跟南方的“越剧”不同。

不一样。

差那么一点儿。还有一种叫做“二夹弦”。还有“河南讴”,“洛阳曲子”。

真不少。

河南戏的规矩和京戏不一样。

哪儿不一样?

比方说,京戏年轻的演员叫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叫坐科,因此京戏班叫科班。

对,叫科班。

到河南就不叫科班了。

叫什么哪?

叫“窝班”。

“窝班”,什么叫“窝班”?

大概是一窝一窝的吧?

没这么讲的。

戏里的人物性格也不一样。

同样的人物,性格也不一样?

不一样,比方说包公戏吧,那包公在河南戏里胆子就大,在京戏里胆就小。

什么戏?

《打龙袍》。

《打龙袍》?我看过京戏。

捧旨官出来一喊:“万岁有旨,包公上殿啊。”包公出来了,接着四句唱。

对。

(唱)“忽听万岁宣包拯,陈州来了放粮臣,撩袍端带我把金殿进,品阶台前臣见君。臣包拯见驾,吾皇万岁万万岁。”——跪下了。

对,是这样儿。

到河南戏就不这样儿了。

怎么样儿哪?

捧旨官一出来(学河南味):“万岁有旨,包黑上殿。”

包黑!

对呀,包公脑袋什么颜色的?

黑的。

对了,这叫实事求是。

大实话。

你说包公挑眼吗?

当然要挑眼,你不能叫我外号啊!

不挑眼,不但不挑眼,还承认了。

是吗?

哎。包公在里面答应着就出来了:“啊,来了——”

来了呀:不说领旨?

领旨干什么,你叫包黑,我来了,不就完了!

够直爽的。

出来唱两句。(唱)“忽听万岁来叫咱,也不知他叫我咋。”

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叫我干什么?

噢!

上了金殿冲皇上一作揖。(学)“哎,包黑见驾了,你可好哇?”

带问安的。

皇上也不客气,(学)“包黑来了,一旁坐下吧!”

坐下,谢恩吧!

不谢恩:(学)“使得。”

“使得”呀!

“我说万岁,你把臣叫到金殿,咱是吃酒啊,还是吃饭哪?”

饿着肚子来的。

皇上说了:“我有心叫你去陈州放粮,你可愿去。”

还商量商量。

包公说话了:“只要万岁发盘缠,我待着算啥呀?”

包公不愿闲着。

皇上说了:“包黑,给你三千块钱,领旨下殿。”

三千块钱够干什么的?

包公有办法。

什么办法?

他唱了几句。

怎么唱的?

“包黑领旨下金殿,不知红薯卖啥价钱。”

要卖红薯。

红薯到北京叫白薯,到山东叫地瓜,比较多。

对,红薯好卖。

王朝、马汉一听,老爷问红薯多少钱一斤,咱得告诉他。

多少钱?

王朝说:“东边卖三百四。”马汉说了:“西边卖四百三。”

价钱不一样。

包公一听乐了:“哈哈……(唱)三百四来,四百三,咱多卖点红薯能赚钱哪。”有办法没有?

是有办法。

河南戏还有个特点。

什么特点?

戏文交代得清楚。

怎么个清楚法?

还拿包公戏来说吧,他不但把包公的名、字、号说出来,还能把包公属什么的都说出来。

噢,还能把属什么都说出来?

对了,要不怎么说人家交代得清楚哪。

包公属什么的?

属“骆驼”的。

有属“骆驼”的吗?

有啊,包公就属“骆驼”的。

十二属相我记得很清楚,什么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也没有骆驼呀?

这些属相,太普通了。

普通?

包公心想:凭我清如水,明如镜,这么一个倒坐南衙的“包文正”,我能和一般人属一样的吗?

那也不能属骆驼呀?

怎么不能,您听那唱词里就有。

哪段?

《铡美案》。包公要铡陈世美,老太后出来阻挡,包公迎接老太后那几句唱词。

您学学。

好。包公一出来,吭切,来切、吭来台一台吭打切台呛——

要唱了。

(唱)“满朝銮驾摆呀齐队,金瓜钺斧照光辉,来是来为的是那陈世美,为的是那忘恩无义一个杀人贼,下陈州我铡过四国舅,回朝来又铡赵王贼,今天我要铡陈世美。这一回不同那一回,见国太,我使一个,那叫骆驼跪。”听明白没有,“骆驼跪。”

啊,这么个属骆驼的呀!

这说明人家那河南戏唱得明白。

没听说过!

也有糊涂的时候。

什么戏?

有一出戏叫《雷保童招亲》,就糊涂。

哪儿糊涂哪?

我唱唱您听听糊涂不。

好。

(唱)“营门外放罢了三声炮。”

放三声炮。

“从院里走出来我叫雷保童。雷保童我扮做一个云游道,扮做一个算卦的老先生。手家拿着两块板,一块重来一块轻,重的本是诸葛亮,轻的本是诸孔明。诸葛亮,诸孔明——”

你等等,怎么诸葛亮和诸孔明分家了?

要不怎么糊涂呢!

真糊涂。

河南戏还真有明白的。

哪出戏?

有一出戏叫《五凤岭》。说的是姐俩比年龄,那介绍得比较详细,叫人听了非常明白。

怎么个明白法哪?

您听听。

好。

(唱)“奴在这里开口应,开言叫声奴相公,小奴儿本是二八一十六岁,俺姐二九一十零八冬。我比俺姐小两岁,俺姐比俺大两冬,小两岁,大两冬,俺姐属虎俺属龙。”

这是明白,连属相都报出来了。

河南戏还有个最大的特点。

什么特点?

不受辙口的影响,随便串辙。

随便串?

对。

那多别扭。

不别扭。

为什么哪?

河南说话本身就带辙带韵。

是吗?

比方说两人一见面,要用北京话这么说:“二哥,上哪儿去?”“我上街绕个弯儿。”“您吃的什么饭?”“我吃的是面条。”

是这么说。

到河南,尤其是洛阳,就不这么说了。

怎么说哪?

张着嘴说:(学)“二哥上哪?”“绕弯。”“吃的啥?”“面条。”

有意思。

比方说,“快点儿”,(学)“快点”,“点”字这么说。“慢点儿”说(学)“慢点”。

是这个味儿。

对吧?由于他说话就带有韵味,所以唱起戏来有辙没辙一样。

是吗?

有一出戏叫《桑园会》,知道吗?

对,也有叫《马蹄金》的。

京剧唱起来是这味儿的。

您学学。

“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马蹄忙,坐在雕鞍用目望,见一位大嫂手攀桑,后影儿好似罗氏女,前影儿好像我的妻房,本当下马将妻认,且慢,认错了民女罪非常。”

对,京戏都这么唱。

河南戏就不用这么唱?

怎么唱?

我给你唱一段洛阳曲子。

您学学。

首先这戏名您听着都不一样。

不叫《桑园会》?

不叫。

那叫《马蹄金》。

也不叫《马蹄金》。

叫什么哪?

叫《秋胡回家看媳妇》。

这么麻烦。

您再听这词儿。

什么词儿?

第一句,“秋胡打马奔山林”,什么辙?

人辰辙。

第二句就变了,“坐在马上马不停蹄”,什么辙?

马——马“蹄”去了,这是一七辙?

“一去杨柳像根棍儿”,什么辙?

小人辰儿。

“回来杨柳发杈子”。什么辙?

这……这叫什么辙呀?

“紫竹林,用目觑,里边坐着个小娘们。”

什么乱七八糟的!

您听说词儿别扭,可唱出来就有味儿了。

是吗?

尤其那道白,河南味最浓了。

您学学。

您注意:(唱)“秋胡打马奔山林,坐在马上马不停蹄,俺一去杨柳像根棍儿,回来杨柳发杈子,紫竹林,用目觑,里边坐着个小娘们,前影儿好像罗氏女,后影儿好像我的妻,本当下马将她认哪,慢点,错认了民女罪非轻——(白)我说大嫂子,你上哪去呀。”

我哪也不去呀!

你也这味儿呀。

我不是受传染了吗?

(张杰尧 侯宝林演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