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四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座“增和桥”,横跨钱塘江上。这桥太长啦,在桥的当中间儿和两头都有凉亭,好给过路人歇个腿呀,避个雨的。有一天哪,下大雨,在亭子里有两个避雨的,一个是和尚,一个是秀才。他们俩一边避雨,一边聊天儿。和尚自认为读过几卷经文,是满腹学问通四海;秀才自认为自小苦读圣贤书,已是才华横溢达三江。两个聊的是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丸散膏丹,武术戏法,满嘴放炮,想啥说啥。就在俩人吹得神乎其神的时候,从远处跑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身上的衣服叫雨淋得都粘身上啦。小村姑打算进凉亭里去避避雨,可是她一看亭子里头有一个和尚和一个秀才,就没进亭子里去,站在亭子檐下避雨,想等雨小了再走。和尚眼珠一转,坏水就出来啦。他想把村姑赶走,就问秀才:“施主,在这儿避雨有个规矩你知道吗?”秀才说:“不知道哇,有什么规矩?”和尚说:“在这儿避雨得会做诗才行,要不会做诗,这儿不让他避雨。不会做诗的漫说下大雨,就是下刀子也得顶着刀子走。”秀才一听就明白啦,这是挤对那个姑娘哪,赶紧帮腔:“对,这个规矩都得遵守,万万不能改。老和尚,这诗怎么个做法呢?”和尚说:“这不,这座桥叫增和桥吗,正好是三个字,咱们避雨的正好是仨人,咱们一个人占一个字,做它四句诗,然后拿这四句诗的末后那个字当字头再做四句,还要联系到本人身上,前言搭后语,那两个人听完了还得高兴。做得上来的在这儿避雨,做不上这两首诗的,赶紧走人!”秀才说:“这个主意您出的,大和尚,您先来。您占哪个字呢?”和尚说:“我占这个增加的增字,您呢?”秀才说:“我占和平的和字。”秀才跟和尚两人起哄,冲那个姑娘一块说:“喂!会做诗不?不会做诗赶紧走人,就剩这个桥字啦!”姑娘嘴角上露出一丝冷笑,说:“哟,不就是剩桥字啦吗?归我!”和尚说:“好!你们俩听着:说有土念个增,没土还念曾,去掉增边土,立人念个僧。”秀才说:“大和尚,你这四句是僧字底,你拿僧字当字头,再来四句联系到你本人身上,前言搭后语,我们俩还得爱听,才让你留在这儿避雨呢。”和尚说:“听着啊:僧前一本经,每天苦修行,有朝功德满,成佛起在空。”秀才说:“好,这两首诗做得太好啦!”和尚说:“该你的啦!”秀才说:“好,听着啊:有口念个和,没口还念禾,去掉和边口,添斗念个科。科考一才郎,用功在书房,进京去赶试,得中状元郎。”和尚说:“好!这两首诗做得太好啦!”说完了他和秀才一块抬着夯起哄:“该谁的啦?就剩这个桥字啦!会做诗不?不会做赶紧走!”姑娘哼了一声:“哼!该我的啦。听着:有木念个桥,没木还念乔,去掉桥边木,添女念个娇。”和尚跟秀才一听,嘿,这个姑娘还有两下子。他们俩说:“你这四句是娇字底,拿娇字当字头再来四句,这四句得联系到你自己身上,前言搭后语,我们俩还得乐意听,才能在这儿避雨。后四句做得不好或者文不对题,下多大雨你也得走!”这姑娘说:“和尚,秀才,你们俩听着:娇女避雨来,见俩狗尿台:一个蠢和尚,一个酸秀才!”再一看,他俩走啦!
(祝敏述 张克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