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四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甲 快板哪,我是外行,这位是真正的行家。
乙 您太客气了,我也不行,差得太远了。
甲 这怎么会是客气?您是大海里漂来的“木鱼儿”——
乙 怎么讲啊?
甲 闯荡江湖的老帮子了。
乙 什么话呀?
甲 这不是捧您吗?
乙 我听你这话别扭。
甲 这不是捧您吗?
乙 您捧得太过火了。
甲 您是老资格呀!王母娘娘骂寿星——
乙 怎么样?
甲 老宝贝了。
乙 你这俏皮话都哪学来的?
甲 废话,你说咱俩站在这儿说,人家不乐,这叫什么呢?
乙 那就不叫相声。
甲 对了,俩人站着说,得把观众说笑了。
乙 对。
甲 说人家要是不笑,我们俩这“穷嚼臭叨”的。
乙 是。
甲 一点乐没有,叫人家一看这俩人工这儿“刺闹”来了,怎么的?
乙 这不像话,反正得有说的。
甲 得有说有唱。有时候唱哪就是学。
乙 那是学。
甲 学一学。
乙 你能学吗?
甲 我能学“嘛呀”?你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各省人说话,各地方的地方戏,地方戏你怎么样?
乙 地方戏?
甲 什么京剧,评剧。
乙 反正我都懂。
甲 越剧,沪剧,川剧,桂剧,楚剧,汉剧,徽剧,湘剧,铁锯,木锯,钢锯。
乙 拉大锯,哪这么多剧呀?
甲 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西梆子,陕西梆子,您看这梆子就分这么多种。
乙 您都能学吗?
甲 他也能唱梆子,不过我学,学不过他。因为,他父亲就是唱梆子的。老资格了。
乙 老资格了。
甲 老帮子了。
乙 啊!你爸爸才是老帮子哪。像话吗?
甲 在咱们这最流行的是河北梆子。
乙 不错。
甲 河北梆子跟山西梆子发音腔调大不一样,你听这个山西梆子鼻音重。
乙 您能学吗?
甲 喝!腔调净是鼻音。
乙 啊。
甲 因为山西人说话就爱走鼻音。你比方说一个人吧。人。
乙 一个人?
甲 山西人说话是人(réng)。
乙 人(réng)。
甲 一“怀”人(réng)。
乙 两个人?
甲 “怀”就是个,两“怀”人(réng)。
乙 三个人?
甲 三个“坏”人(réng)。
乙 都是坏人哪?
甲 三“怀”人(réng)。
乙 三个人。
甲 山西梆子的腔调也是鼻音重。你听这个《鞭打芦花》那两句。
乙 您学学。
甲 完全是鼻音这个味儿。(唱山西梆子)老天爷,劝天爷,刮风莫下雪,下雪莫刮风嗳……你那里雪雪风风,雪雪风风。岂不冻煞人喝啊……
乙 呵!这鼻音可真够重的啊!
甲 是不是鼻音?
乙 对。
甲 河北梆子鼻音很少。
乙 河北梆子?
甲 另外,河北梆子音都是京字儿。
乙 京字。
甲 你听那个《大登殿》金牌调来,银牌宣。
乙 您学两口。
甲 王相府又来了王宝钏。这个味儿。
乙 您学学。
甲 (唱河北梆子)金牌调来呀,银牌哪宣哪啊。王相府,又来了,王氏的宝钏哪。(使相)
乙 不错,你干什么哪?哪位带着相匣子了,您给他照一张。你怎么了这是?
甲 哦,我词忘了。
乙 忘词了。
甲 就会到这儿。
乙 咳。
甲 这是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那又是一种味了。
乙 河南梆子?
甲 现在流行河南梆子了,在很早流行的是什么,知道吗?
乙 什么?
甲 河南有这么一种戏曲。
乙 什么戏曲?
甲 叫河南“欧儿”。
乙 河南“欧儿”?这个我没听说过。
甲 没听说过河南(大声的)“欧儿”?
乙 没有。河南怎么还有“欧儿”?
甲 哎,对了河南“欧儿”。这个没有大嗓子你还唱不了。得有高嗓子,临完了还有一个“欧儿”。
乙 这您学学行吗?
甲 我这一“欧儿”打脖子后头出来,就这音。
乙 就这音?
甲 就这“欧儿”。
乙 那您来来好吗?
甲 那,不好唱。
乙 您来来。
甲 (唱)坐立鞍桥嗳,用目瞧,上下打量小英豪。头戴着亮银盔,身穿着锁子袍,坐骑了白龙马,手持着亮银枪,只见他,穿的好,戴的好,他爹好来,他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哇,欧——(高调)。
乙 嘿!
(常宝霆 李润杰录音 邵绅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