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四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甲 您是说相声的?
乙 对啦。
甲 听说干您这行什么都懂。
乙 不敢这么说。
甲 那就是什么都不懂啦!
乙 听着别扭。
甲 那你说应当怎么讲哪。
乙 不,干脆您想问什么得啦。
甲 我就是想请教一下您什么是享受。
乙 就这个呀。
甲 啊。
乙 吃。
甲 吃?
乙 对,吃就是享受,一个人能吃,想吃什么吃什么,这还不是享受?
甲 有什么根据。
乙 俗话说得好,吃、喝、玩、乐嘛,这吃字首当其冲就在头一个,可见吃的重要性。
甲 不然。
乙 然。
甲 什么毛病。
乙 俗话说得好,好吃不如饺饺,享福不如倒倒,谁都知道享受就是吃,吃得好,吃得开心,吃得尽兴,吃得随意,吃得不想再吃了……
甲 你没日子吃了是怎么着。
乙 俗话说得好……
甲 你俗不俗哇!
乙 民以食为天,何为食,食乃吃也……
甲 行啦,行啦,合算你就知道吃。
乙 那你说离开了吃还有什么享受?
甲 准确地讲应当是唱。
乙 唱?
甲 对,唱乃歌也。
乙 我知道。
甲 你知道什么?
乙 我……
甲 你就知道吃。
乙 我呀!
甲 人一高兴就喜欢唱两口儿,这就是享受嘛,而且是非常高雅的享受。
乙 有这么一说。
甲 为什么说唱是享受呢?
乙 人高兴了才唱啊!
甲 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唱的人不仅自己享受了,而且也给他人带来了享受。
乙 你指的是听主儿。
甲 对喽,这就不仅仅是个人享受,而且是大众共享。
乙 有道理。
甲 你看下班儿了几位朋友没事儿,大伙儿一约,老哥儿几个晚上有事儿吗?
乙 没事儿。
甲 好,咱们到中国大戏院听马连良先生唱的《甘露寺》,我请客。
乙 好。
甲 您说听马先生唱是不是享受?
乙 多会儿都是享受。
甲 没听说有这样儿的,一下班儿几位没事干,大伙儿一约,老哥儿几个今儿晚上有事儿吗?
乙 没事儿。
甲 那好,有一个算一个,咱们到国民大饭店看吃饭去……
乙 啊!
甲 我请客。
乙 不去!
甲 所以我这个人最喜欢的莫过于唱。
乙 您喜欢唱?
甲 何止喜欢而是醉。
乙 喝醉了再唱。
甲 什么都不懂,醉就是如痴如醉。
乙 是呀,没错儿啊,不吃怎么喝,不喝怎么会醉呢!
甲 咳!哪跟哪儿呀!就是迷的意思。
乙 噢,您唱的着了迷。
甲 你只说对了零点儿五。
乙 零点儿五?
甲 也就是二分之一。
乙 二分之一?
甲 就是一半儿。
乙 早这么说不得了嘛!
甲 我着迷没什么,不就是喜欢唱嘛,要命的是听我唱的人比我还迷。
乙 这么爱听您唱?
甲 街面儿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您听见过没有?
乙 什么话?
甲 三天不吃盐,也得听听王树田。
乙 盐哪!
甲 别小看了盐,人要离开了盐可不能活。
乙 是啊,吃多了盐还齁儿的慌哪!
甲 你什么意思?
乙 吹牛呗。
甲 我问你,梅、尚、程、荀、王你知道吗?
乙 干吗我知道,在座的都知道,你说的是四大名旦。
甲 梅?
乙 梅兰芳。
甲 尚?
乙 尚小云。
甲 程?
乙 程砚秋。
甲 荀?
乙 荀慧生。
甲 王?
乙 不认识。
甲 王树田先生。
乙 日本人!
甲 你才法国人哪!
乙 中国人的名字都是三个字,复姓也没超过四个字,您这都五个字啦还不是日本人。
甲 告诉你,王树田先生就是我。
乙 你也配和他们四位在一起。
甲 弄明白喽,不是我非要和他们在一起,是他们非要和我在一起。
乙 又吹上啦!
甲 你扳着指头算算哪,这是梅先生(指大拇指),这是尚先生(指二拇指),这是程先生(指三拇指),这是荀先生(指四拇指),这是王先生(指小拇指)……
乙 就数你露脸。
甲 (指小拇指)您瞧我待这地方。
乙 你也就在这儿。
甲 甭管在哪儿没有我行吗?
乙 那是,少了你成残疾啦!
甲 这是跟您开个玩笑。
乙 说真格儿的。
甲 四大名旦我最佩服。
乙 他们是中国戏曲旦角行当中四大流派的创始人。
甲 早年有同光十三绝。
乙 了不起。
甲 可是咱们没看见。
乙 对。
甲 这四位艺术大师可让我们给逮着啦!
乙 那叫有幸耳听目睹。
甲 常言说得好,“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
乙 有这么一说。
甲 咱可不是听听而已,要听出板眼,听出韵味,听出滋味儿,听出咸淡……
乙 还得尝出口轻口重来。
甲 吃上啦?
乙 咸淡不就是放的盐多盐少嘛。
甲 整个一个白痴。
乙 你才白喝哪!
甲 我说你是外行。
乙 那你说咸淡是什么意思?
甲 是指唱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个牌子、一个调门儿,一个板槽儿,一个字儿,一个疙瘩腔儿,拐弯儿抹角儿,犄角旮旯儿,没有地方不给您唱到的,讲究一段唱下来,不漏汤不洒水儿,原汁原味儿可心可口儿的奉献给听主儿。
乙 别说他还真是有点儿研究。
甲 没研究能称得上是梅、尚、程、荀、王吗?
乙 行啦,行啦,瞧脑袋……
甲 什么意思。
乙 别挤扁喽!
甲 我知道挤也挤不进去。
乙 那你还挤什么劲儿。
甲 我蹭蹭行不行。
乙 什么人都有。
甲 四大名旦各有各的艺术特点。
乙 各有各的流派风格。
甲 就说梅派吧。
乙 四大名旦之首。
甲 梅先生不仅有厚实的唱念做舞四功的基础,而且不断开拓创新,发扬光大,他演出的剧目永远给人以雍容华贵、赏心悦目的享受。
乙 要不怎么会被称为梅氏体系呢。
甲 梅派代表剧很多,像什么《贵妃醉酒》《宇宙锋》《洛神》《霸王别姬》《生死恨》……
乙 梅派艺术不仅轰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体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甲 梅先生台风精美,唱腔绝伦。
乙 独一无二。
甲 您就拿《贵妃醉酒》来说吧!
乙 这是一个重唱做的剧目。
甲 对,您瞧那扮相,那两步走,穿那么多,戴那么多,可人家一点儿不显,甭管怎么舞蹈包括许多高难度的动作,他身上的那些佩饰,愣都单摆浮搁,纹丝儿不动。
乙 那是功夫。
甲 你看你爸爸醉酒。
乙 也纹丝儿不动。
甲 稀里哗啦连桌子都㨄了。
乙 提他干吗呀!
甲 特别是舞着扇子,咬着酒盏,那个下腰的动作,您说人家那腰是怎么练出来的,简直就跟面条儿一样。
乙 那么柔软。
甲 别说,看了梅先生的下腰,我自个儿在家也练了练,总觉自己这腰跟梅先生也差不多少。
乙 噢,也跟面条儿一样。
甲 对,面条。
乙 软面条?
甲 干面条!
乙 甭练了,再练就断了!
甲 断了我倒不怕。
乙 你怕什么?
甲 我怕落个病根儿,一辈子直不起腰来!
乙 有这可能。
甲 还有那手伸出去都有讲究。
乙 对,叫“兰花指”。
甲 咱这手怎么伸怎么不像“兰花指”。
乙 那像什么呢?
甲 酱萝卜!
乙 腌菜!
甲 那身儿上的玩意儿是功夫,功夫是练出来的。
乙 多明白呀!
甲 我练的是唱功。
乙 您能唱?
甲 小看人儿,我不单能唱而且底气足。
乙 是啊!
甲 每天一大早儿我在先农坛那儿喊嗓子。
乙 名角儿都在那儿练。
甲 这么跟您说吧,我没去的时候还能听到他们喊嗓子的声音,等我一喊,你猜怎么着?就听不见他(她)们的声音了,别说声音了,连人都看不见啦!
乙 换地方啦!
甲 躲起来啦!
乙 越说越玄啦!
甲 不信你问去呀!
乙 这么着好不好,您当着大家的面儿,喊两嗓子我们听听怎么样?
甲 张口儿就来。(轻声试练)“啊……”(关照乙)别害怕!
乙 不定什么声儿哪!
甲 (逐渐声高)“啊……啊……哦啊……哦啊……哦啊……”
乙 驴叫哇?!
甲 喊什么!
乙 你……
甲 咱俩谁喊哪?
乙 你喊哪!
甲 还是的,你喊什么呀!
乙 你那是喊嗓子?
甲 正好儿有一辆驴车由打这儿过来!
乙 你瞧这巧儿!
甲 干脆我给你学两句唱得啦。
乙 好!
甲 梅先生的唱那可是:“王母娘娘咬蟠桃——天下头一口儿。”
乙 俏皮话儿还不少。
甲 你听好了,在《生死恨》中,有这么几句唱:“耳边厢又听得初更鼓响,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悲凉。遭不幸掳金邦身为厮养,遇程郎成婚配苦命的鸳鸯……”(欲做身段)
乙 您要干吗?
甲 我想在这儿来个“卧鱼儿”。
乙 我体会错了。
甲 你以为呢?
乙 趴这儿卧槽哪!
甲 还是驴呀!
乙 要说您唱的还真有味儿。
甲 这是梅派。
乙 尚派呢?
甲 尚小云哪。
乙 尚派的特点您知道吗?
甲 废话!你还不知道吧,人家都说我长得像尚小云。
乙 谁?
甲 小云。
乙 不是我当面儿捧您,您比小云漂亮多啦。
甲 我要是扮上还真有点不服。
乙 所以您不是小云哪。
甲 我是……
乙 小妾。
甲 走,拿我开心是不是。
乙 就您这腰比锅炉还大一号,您好跟尚先生比。
甲 没跟您说吗,主要是听唱。
乙 尚派戏您也能唱。
甲 专门研究,尚派戏的特点,音域高昂宽亮,音色峭拔刚健,音律铿锵遒劲,音量一气呵成。
乙 行啊,你还真有两下子。
甲 干吗两下子,三下子我都有。
乙 又来劲儿喊!
甲 尚派的代表剧也很多。
乙 您给介绍介绍。
甲 《双阳公主》《昭君出塞》《十三妹》《失子惊疯》。
乙 《乾坤福寿镜》。
甲 特别是边舞边唱边跑圆场太精彩了。
乙 您给我们跑跑圆场怎么样?
甲 圆场不行!
乙 您?
甲 散场可以。
乙 送客呀!
甲 尚先生的跷功堪称一绝。
乙 踩跷。
甲 我胖鼓囵墩儿二百来斤儿,我怎么跑,跑趴下你背我。
乙 嘟……背不动。
甲 这不结了吗。
乙 刚才您说的是尚派!
甲 程派更不同啦。
乙 程砚秋先生。
甲 程派戏的唱腔如天河之水由高处而来,恰似丝绸锦带盘旋迥婉,雨打芭蕉如泣如诉,涓涓流水绕山滴石若断若连,既有低谷之韵,又有金石之声。
乙 太妙啦。
甲 《锁麟囊》《春闺梦》《六月雪》《荒山泪》……
乙 这都是程派的代表剧目。
甲 学程派戏的人很多,可是学像了的……
乙 一个也没有。
甲 也不是那么绝对,据我所知就有一位。
乙 谁!
甲 我!
乙 你呀!
甲 别磕头。
乙 我没跪下!
甲 我是学的像,不信我给您学一段儿,您闭上眼睛听,跟程先生唱的一模一样。
乙 睁开眼睛呢?
甲 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乙 我说呢。
甲 唱的像也不容易呀。
乙 学像了也要下工夫。
甲 程先生每一句唱腔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每一个甩腔儿,委婉低沉,黯然悲凉——跟你这么说吧,你听他的唱腔儿,好像没完没了一样有魅力。
乙 越听越爱听。
甲 还告诉你,散场回到家里边儿,什么时候想起来,那腔儿还在你耳根子旁边儿晃悠。
乙 余音绕梁。
甲 不信我给你学一句,这出戏叫《荒山泪》。
乙 这是程先生的拿手戏。
甲 嗳,冲我这个头儿,这身量儿,这长相儿,像不像程砚秋。
乙 哪位?
甲 砚秋。
乙 你不像砚秋。
甲 我像?
乙 泥鳅。
甲 刺激我是不是。
乙 你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
甲 我要是神经了你负责。
乙 死了少一个南郭先生。
甲 俗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不蒸馒头争口气,今儿个我就争争这口气,当着大家的面,我唱一段儿。我要是唱的不像,打今儿起我就不唱了,让程先生一个人唱。
乙 没人搅和啦。
甲 《荒山泪》里边儿的几句唱。
乙 好!
甲 闭眼!
乙 你才咽气哪。
甲 跟你说话真费劲,我让你闭眼是让你好好的品品程味儿。
乙 陈味儿?醋哇!
甲 这是哪位带来的这么一个缺心眼的?你把他领回家好不好?
乙 是你说陈味儿啊。
甲 程先生唱的味儿。
乙 行,你唱吧。
甲 “哭”……我该给你唱是怎么着!
乙 你不是会唱吗?
甲 “哭——”会唱我不唱行不行!
乙 是你要唱的。
甲 “哭——”你要不听我干吗唱啊。
乙 你还有完没完?
甲 我看你那样儿我有气。
乙 别看我呀,现在我们都看您的。
甲 “哭,婆婆哭得我,泪珠满面,尊一声二将爷,细听奴言,我家有八十岁的老母亲三餐未曾用饭,眼睁睁地饿死在那那那那……席棚的外边……”
乙 这腔儿拖的可够长的。
甲 到北冰洋啦!
乙 嚯!
甲 这就是程派的风格,气足音沉。
乙 学的像。
甲 其实我学的最好的还是荀派。
乙 荀慧生先生。
甲 “贤姐姐怎知我,心头悔恨,悔当初大不该我嫁与侯门……”
乙 真好听。
甲 “门……”
乙 真有味儿。
甲 “门……”
乙 真讨厌。
甲 没人跟你交朋友,说翻脸就翻脸。
乙 你往下唱啊!
甲 我想往下唱,可我唱不了啦。
乙 为什么?
甲 我就会这么一句。
乙 就会一句还往外抖搂哪!
甲 有一句像了就不容易。
乙 那也倒是。
甲 荀派戏讲究媚气,他演的许多主人公活泼可爱,纯情天真,个个都充满了个性魅力,青春光彩。
乙 看荀先生的戏,甭管多大岁数,看完以后都变年轻了。
甲 这就是荀派艺术的效应。
乙 荀先生在舞台上浑身都是戏。
甲 俗话说得好,一身之戏在脸上——
乙 面部表情丰富。
甲 一脸之戏在眼上。
乙 眼睛是表现内心世界的窗户。
甲 荀先生的眼睛会说话,在舞台上人家那一对眼睛滴溜溜的一转,能把你给转晕喽。
乙 那是练的。
甲 我也练。
乙 练转眼?
甲 练现眼——
乙 你也就这能耐。
甲 咱这眼能跟荀先生的比吗,荀先生那眼都有名堂。
乙 叫什么?
甲 媚眼,慧眼,眯眼,笑眼,利眼,情眼,恨眼,睡眼——我这眼——
乙 叫什么?
甲 二五眼。
乙 呆眼!
甲 这么着,我给你表演一段荀先生的用眼睛功夫的戏怎么样?
乙 太好啦!
甲 荀派代表剧目很多,像什么《勘玉钏》《霍小玉》《红楼二尤》——
乙 全是悲剧。
甲 《红娘》;《金玉奴》——
乙 这是喜剧。
甲 咱们就演《金玉奴》得啦!
乙 可以。
甲 《金玉奴》这出戏一开场有几句念白,主要是让你看荀先生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怎么转动,转得怎么好看,我这眼不行了,人家那杏核眼,我这是老花眼,人家那眼睛一转回眸一看那叫秋波留慧,我这眼只能迎风流泪——
乙 不怎么样。
甲 人家那眼叫飞眼儿,讲究飞出去还能回来。
乙 你这眼呢?
甲 估计飞出去就回不来啦!
乙 跑哪儿去啦?
甲 挂电线杆子上了。
乙 成灯啦!
甲 我这儿就剩下眼眶子啦。
乙 瞎子!
甲 你到底看不看?
乙 看哪!
甲 那你起什么哄呀!
乙 开始!
甲 (右手拿手绢儿,表演花旦动作)怎么样?像不像荀先生?
乙 谁?
甲 (摆姿势)荀先生。
乙 我看你不像荀慧生。
甲 (亮相)我像——
乙 寻短见。
甲 你才要死哪。倒霉鬼,挨千刀的,德行——
乙 好嘛,天津话也出来啦!
甲 敢情闹了半天、梅、尚、程、荀我都不像。
乙 要不怎么说你是“四不像”呢!
甲 你才怪物呢!
乙 你还演不演?
甲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演就演,小姑娘一出场,有四句道白,念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我这儿有个动作,把右手中手绢儿向空中一抛,左手接住了,叉腰,右手兰花指向前一点,这儿有个亮相,最关键的动作就是那个千金一笑的飞眼儿,这是荀先生特别设计的一个特技,太漂亮了,通过这个动作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少女天真活泼,纯朴可爱,向往幸福生活的真实情景。
乙 这戏全在这眼睛上啦!
甲 注意,我的眼睛:“啊哈——”
乙 “得得令令得——”
甲 “奴家整二八,生长在贫家,露窗空洁静,空负貌如花。”(手绢向空中一抛做摸瞎状)
乙 哎哎,你找什么呀?
甲 我找手绢哪!
乙 在我这儿哪!
(王树田演出本 薛永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