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剧 -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全五卷) [第四本] 主编 刘英男 副主编 贾德臣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汉剧不知道您听过没有?

汉剧是湖北的地方剧。

湖北省许多地方戏,不过有影响的要数汉剧和楚剧。

汉剧是大个大剧种。

历史悠久。

它和徽班儿一起进的北京城。

对,徽班儿是从扬州出发的。

汉剧是从汉口出发的。

汉剧分工非常细。

行当多。

讲究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跌九夫十杂。

是不少。

汉剧有许多名人、名戏、名派、名菜。

名酒有没有?

喝上啦!

是你说的有名人。

汉剧泰斗余洪元。

家喻户晓。

是不是名人。

名大了,连梅先生都向他请教。

米喜子?

红净戏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进的北京城。

老牡丹花。

小牡丹花。

行啊!

陈伯华谁不认识。

像什么万盏灯、六岁红、大和尚、吴天宝、尹春宝,李四立、胡桂林、李罗克,那就数不胜数啦。

这我知道,名人名戏名派,那名菜是怎么回事?

这你就不懂啦,汉剧名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甩腔儿各有不同,最受欢迎的是用菜名甩腔。

用什么菜名甩腔?

比如说有这么一句唱词“蛟龙困在浅水中……”

《四郎探母》一句唱儿。

我给您学学汉剧的唱腔,您注意喽,唱完了以后在甩腔儿的时候准有菜名出来。

听着新鲜。

吃着也新鲜。

又来啦!

还跟您说,所有的听主儿还就是冲他这口儿来的。

嘿!

(唱)“蛟龙呕呕呕……哇,困之在呕呕呕……浅水中呕呕呕……”听清楚了没有?

听清楚啦!

“蛟龙呕呕呕……实际上指的就是藕畦。”

藕?

这就是汉剧流派当中的一大特点叫藕腔。

都是藕!

光藕没有萝卜。

咳!

后来我明白了,在湖北湖多水多藕塘多,可藕多了又怕卖不出去,怎么办呢,请名人做广告。

名人效应嘛。

这广告怎么做呢,他们想了个招儿,他不把这广告放在戏词儿里,放在一句唱完了的甩腔就是那个“藕藕藕……”

是这么解释吗?

没错儿!

他要是把这广告放在唱词里不更好吗。

没有那么做的。

也可以试试。

试试。

来来!

比如有一出戏叫《哭灵牌》。

三国戏。

一唱这样“白盔白甲白旗号……”,这位刚要甩腔儿,突然演员不唱了,家伙点儿也不打了,胡琴儿也不拉了,打鼓佬儿也傻了,演员把髯口一摘。

把胡子拿下来啦!

冲大伙一鞠躬,双手抱拳,拱拱手说道:“乡亲们——”

啊!

“你们喜欢吃藕吗?……”

这就开始啦!

“汉阳蔡甸的藕,那是好藕,它不大不小吃了正好,借这个机会我先给您介绍介绍……”

好么这刘备成推销员啦!

汉阳蔡甸的藕得属“莲花塘”的藕。

还有产地。

“莲花塘”的藕与众不同,它有眼儿。

废话!没眼儿那是萝卜?

它的眼儿多,别的地方的藕有六个眼,最多也就七个眼儿。

那莲花塘的藕呢?

九个眼到十个眼儿!

这么多眼儿?

要不怎么汉阳人最聪明呢。

为什么?

他吃藕吃的多。

这跟藕有什么关系?

心眼儿多呀!

是啊!

“莲花塘”的藕,又嫩又白吃了发财!

神啦!

它是又粉又面吃了好看。

带美容的。

“莲花塘”的藕是天下第一藕。

真能吹呀!

是蒸、是炒、是焖、是拌、是煮、是炸……甭管您是生吞还是熟咽。

听着吓人。

“莲花塘”的藕越吃越有,越吃越不松口。

行啦,您倒换点儿别的!

就得说“莲花塘”的藕。

我知道“莲花塘”的藕,眼儿多。

那儿广告费给得多!

嘿!

我就不耽误各位时间了,咱接着往下唱,这再戴上髯口起家伙开唱!

这还是刘备吗?

这是刘藕!

没听说过。

不过汉剧里真的有一段名唱,还全是用菜名组成的。

那肯定别有风味。

不仅唱腔好听,而且别具一格。

您能不能唱一段儿,让我们欣赏欣赏。

好!(唱)“有灶王做灶门,烟熏火炕啊”。

您等等,什么叫烟熏火炕?

就是烟熏火燎。

噢。

(唱)“有灶王做灶门,烟熏火炕啊。”

又熏一回。

(唱)“吹火筒和火剪哪,靠在两旁。”

烧灶用的。

(唱)“锅炉城发出了人和马,砂锅炖钵领雄兵,胡萝卜莴笋掌帅印,四季豆将军当先行,葱姜蒜前边走,茄子苦瓜后面跟,黄瓜手拿齐眉棍,豇豆的钢鞭把路引,白莲藕是计划准,一炮打开豆腐城……”

不攻自破!

(唱)“只吓得洋芋土里遁,只吓得菜薹掉三魂,只吓得葫芦哇去吊颈,只吓得黄花木耳泪纷纷,唯有刀豆心肠狠,杀得苋菜血淋淋,南瓜正在帐中坐,拿到奸细两个人……”

哪两个?

(道白)“洋葱和洋苕。”

这二位。

(唱)“洋葱拔剑来自刎哪。”

得,死了一个!

(唱)“只剩下你这洋苕噢……一个人。”

我呀!

(薛永年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