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马三立表演相声精品集》 王文章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甲 我问你,为什么演员上台给观众鞠躬?
乙 这是对观众的一种礼节。
甲 就是向观众问候:”各位都好啊?”
乙 对,文明礼貌嘛!
甲 鞠躬要毕恭毕敬的,这跟点头不一样,不能上台还没站稳呢,就冲着观众一点头。
乙 这样不太礼貌。
甲 得从内心表示出来对观众的尊敬。站好了,立定,躬身,起码得六十度(做鞠躬状)。
乙 是这样。
甲 再深一点(做鞠躬状)。
乙 这够九十度了。
甲 鞠完躬抬起头来,站好了,再向观众行注目礼,前后左右都看到了。
乙 噢,就得鞠完躬再行注目礼;一边鞠躬一边看不也行吗?
甲 那就不礼貌了。有这样的吗?刚鞠个躬就抬起头来四下看(学做派)。
乙 别学啦!
甲 这够多别扭。还有的时候向观众作揖,这也是为了礼貌。特别是楼上的观众,看见咱们冲上边作揖,都感到亲切,同时,演员跟观众也交流了感情。
乙 这也是向观众致意。
甲 这意思就是:你们早来啦?都等了半天啦?我谢谢大家。
乙 表示一下心情。
甲 这也就是演员,别的行业用不着。
乙 不是都得讲文明礼貌嘛!
甲 那也用不着都鞠躬啊!您到商场买东西,售货员就没这礼节。
乙 怎么?
甲 没有这样的:“来盒烟。”“给您。”(深鞠一躬)”来盒火柴。”“好。”(拱手作揖)”来盒前门香烟。””对不起,今天没货。”(退一步,欲跪拜)
乙 (急扶甲)行啦!这也太客气啦!
甲 所以说讲礼貌也得适当,适可而止就文明,过分了倒显得造作。
乙 这不用虚假的客套,得出自内心地尊重他人。
甲 这话对,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这才是文明礼貌的核心。刚才我到商场买东西,看见一档子事,想起来挺可笑,有些礼貌语言他们用的不是地方。
乙 什么事?
甲 有一对青年夫妻,带着个小男孩儿,在商场二楼拐角,碰上一位男同志领着个小女孩儿。这位男同志跟那位女同志是老同学,好几年没见面了,一握手,这个亲热啊!男同志先冲女同志说:“小李,你好啊!身子骨结实吗?我真想你,从打你结婚后咱总没见面啦!”
乙 是很少联系。
甲 那位女同志一答话也够亲热的:“小王,见到你我真高兴,你还在那儿住啊?学雷锋做好事那阵儿我常去你们家擦玻璃,还帮着大娘包饺子!”
乙 都想起来了!
甲 俩人越谈越近乎,简直是旁若无人了。俩小孩儿在旁边纳闷儿呀,这是怎么啦?“爸爸,她是谁啊?”“噢,小丽,快叫姑姑。”
乙 还是叫姨好。
甲 不行,这位老同学跟小女孩儿她妈还不定见没见过面儿呢!
乙 那就叫姑姑吧!
甲 “妈妈,我叫他嘛?”女同志一看人家让叫姑姑:”大虎,过来,叫舅舅。”
乙 这倒不错,姑舅之亲。他们俩是兄妹。
甲 不行,应该说是姐弟,这女同志比那男同志大一岁。这工夫女同志她爱人不愿意啦!站在那儿直走鼻音:“哼……”
乙 要唱大花脸。
甲 这不能怪人家。他们俩一说话,把人家给干在那儿啦。
乙 应该给介绍。
甲 这位女同志倒挺大方,过来一拉他爱人:“这是我常提的小王。我从小学就跟他同学。小王,这就是你姐夫。”
乙 这就叫姐夫啦?
甲 你说叫不叫?
乙 不叫。
甲 不叫?那刚才为什么让孩子叫姑姑?
乙 叫。
甲 从心里又不愿意认这门亲戚。小王一伸手,不凉不热地说:“姐……”
乙 叫啦?
甲 “解放路怎么走?”
乙 打听道哇!
甲 做何事,讲何话,都是恰如其分才好。现在大搞文明礼貌,可我表弟就差点。他在饭馆当服务员,这月奖金又没啦!
乙 犯什么错儿啦?
甲 没有。今年三月份我亲眼看过他的服务态度,连我都很受鼓舞。
乙 你给学学。
甲 顾客刚一进门,马上迎过去,搀着老大爷找好座位:”大爷,您坐这儿,里边清静。”“好。”“您喝酒不喝?””不喝。”“吃点儿什么?””来个炒肉片儿,三两米饭。”“大爷,炒肉片儿净是肥肉,给您来个炒肉丝吧!这是风味儿菜,里边有点儿笋丝,挺受吃。您别吃米饭,今天米饭硬点儿,怕您嚼不了!”“我嚼得了,爱吃米饭。”“那给您来二两米饭,一两花卷。”“行。来碗汤吧。”“好,小碗儿菜叶汤,多加点儿海米、奶。”“搁点儿白菜叶儿。”“不,给您切点菠菜叶儿。一共是一块二毛六。”“给你。”“找您钱。”一会儿的工夫菜饭端上来了!
乙 够快的。
甲 “大爷,等急了吧?您先吃着,一会儿汤就来。哟,这花卷不太热,我拿去给您换换。”
乙 嘿!服务真周到。
甲 “给您,这是刚出屉的。汤也来了。还用嘛,言语。”“不用了,同志你太好了!”“我做得很不够。””真格的,你叫嘛名字?”“您问我名字干吗?”“我写封表扬信哪!”“您可千万别表扬,这月是文明礼貌月,让您赶上了!下月您再来,我就不这样啦!”
乙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