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小段汇集》薛永年、陈新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甲 这回咱们说段相声。
乙 哎。
甲 解放几年来,相声已经成为群众文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了。大家都爱听相声。
乙 那是。
甲 相声本身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内容上也丰富了,在表演方法上也提高了。
乙 可不是嘛。
甲 不但是相声和过去不一样了,而且听玩艺儿和过去也不一样了。
乙 听玩艺儿怎么也不一样呢?
甲 太不一样了。您看现在大部分都卖票。您花几毛钱能听好几个钟头,规矩。
乙 噢。
甲 就是不卖票,三分之一段的,那也有一定的时间才要钱呢。
乙 规矩。
甲 搁过去不行。旧社会净讲究欺骗人。
乙 是吗?
甲 欺骗人最厉害的就是赶庙会唱野台子戏的,那才赚人哪。
乙 赚谁呢?
甲 净赚不常出门的老太太,常出门的谁也不上那个当。老太太不轻易出门,非得到年节,领着孙子:“走啊,跟我听戏去。”到
戏园子一问票价,合现在钱说吧,六角。老太太不看。
乙 怎么?
甲 嫌贵。跟孙子说:“走,咱上别处听去。”走来走去,就看见这野台子戏了。门口有一个人,一看见老太太就喊:“听戏去吧,听戏便宜,一毛一位,还有八出大戏哪!”老太太一听,一毛钱能听八出大戏,这可便宜。
乙 可真便宜。
甲 老太太问:“多少钱?”“一毛一位。”“我们这小孩儿还买票吗?”“小孩儿五分。”
乙 小孩儿半价。
甲 “给你一毛五!”老太太给了一毛五,领着孙子进去了。老太太眼神不好,耳音也差点儿,非得坐头里听,就听台上唱“老妈上京”。
乙 旧社会净唱这路戏。
甲 头一句是:(唱)“小老妈在上房打扫尘土吧您哪……”
乙 嘿!
甲 就听台上有人摇铃铛,当啷当啷……铃铛一响,打那边过来一个人:“钱啦老太太!”老太太一听一愣。
乙 怎么?
甲 老太太说:“我买了票了。”
乙 是啊!
甲 那个人说:“我知道您买票了。您买票是外边的,他是他,我们是我们。”老太太说:“噢,你们这儿不一事”!?“对了,不一事。他那儿要的是大棚和凳子钱,我们要唱的钱。”老太太说:“好,多钱吧?”“一分一位。”“行,给你二分。”
乙 这就二分!
甲 听台上又唱:(唱)“打扫了东屋啊打扫西屋里呀啊……”听台上铃铛当啷当啷一响,刚才要钱的那位又过来了:“老太太,钱啦!”
乙 又要钱?
甲 老太太一听:“怎么又要钱哪?”“对了,铃铛一响就要钱。”“给你二分!”给完钱,老太太说:“光听个打扫屋子,花一毛九了。”
乙 这也不贱。
甲 就听台上又唱:(唱)“东屋西屋打扫完毕呀……”就听台上铃铛一响,当啷当啷,要钱的那位又过来了:“钱啦老太太!”
乙 又要啊?
甲 老太太说:“怎么又要啊?”
乙 是呀。
甲 “没跟您说吗,铃铛一响就要钱嘛!”老太太说:“你们这铃铛响得也太快了。给你二分。”给完钱老太太指着台上:“你那铃铛等会儿响,我们不听了,我们走。”说完了领着孙子:“走!咱走!听不起,这玩艺儿光要钱。”
乙 这可真是欺骗人。
甲 老太太领着孙子往外走,园子也大点儿,老太太走得也慢点儿,刚到门口,就听台上铃铛一响,当啷当啷,门口有一位把老太太截住了:“钱啦您哪!”“我没听啊!”“我不管您听不听,您也得给钱!”
乙 没听还跟人家要钱哪。
甲 老太太一看没办法,由兜掏了半天,掏出一分钱来:“我这儿还有一分行不行?”“不行!二分钱差一分也不行!”老太太一听,说:“好嘛,你们这儿还言无二价哪!”老太太又掏兜,正掏兜这工夫,听台上铃铛一响,门口那个人说:“老太太,两段了!”老太太说:“好,就你们这倒霉的铃铛,你能不能把我摇死?”老太太由兜掏出五分钱来:“找钱!”看门的找了二分钱递给老太太。这票儿啊,破点,可也能花,老太太闹一肚子气,非跟他“矫情”不可:“给我换换!”
乙 老太太这是急了。
甲 门口的那个人说:“老太太,能花。”“能花我也不要!你们怎么一点不将就哪,差一分都不行呢?给我换!”
乙 这是非换不可啦。
甲 门口的那位说:“没零票儿了,要有,早就给您换了。”老太太说:“不管你有没有,你给我换!”正这工夫,听铃铛一响:当啷当啷。老太太自己就说了:“正好,都给你吧!”老太太领着孙子往家走,一边走一边琢磨……
乙 琢磨什么?
甲 琢磨这倒霉的铃铛,当啷二分,当啷二分受得了吗?老太太快到家门口了,就听身后“当啷当啷”的铃铛又响了,把老太太吓了一跳:“啊,追这儿要来了?”
乙 是啊,他怎么追人家来要钱哪?
甲 老太太回头一看才放心了,是秽土车。
乙 噢,老太太是让铃铛给吓怕了。
(张嘉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