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辞典 - 马云路 刘际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全国获奖相声选 1984》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

这个节目由我们俩人配合表演……

哎,我最喜欢和您一块儿演出。

怎么呢?

您这人有学问。

夸奖,我有什么学问。

您学问渊博,知识丰富,要不怎么大伙给您起外号哪!

什么外号?

“活辞典”呀!

噢,这是他们那么叫,其实我差距很大,当之有愧。

您别谦虚,实话对您说我也有个外号。

您叫——

“活辞海!”

曜,这辞海比辞典可全啊!

啊,他们也是这么叫我。

那您自我感觉呢?

我觉着就我掌握的知识面儿说,叫我活辞海——

怎么样?

还有富余。

啊?你先别吹,问你几位历史名人,你能答上来吗?

你说姓名吧。

你先说说曹雪芹……

曹雪芹……你怎么单问她呀?

问他怎么啦?

我不好意思说。

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们俩……搞过对象。

啊?!你跟曹雪芹搞过对象?

没搞成!

成不了!我说的曹雪芹是清朝人,《红楼梦》的作者,男的!

噢,您说的是那个曹雪芹哪?

你以为谁呢?

我们院狗子他姐姐。

嗨!你说说曹雪芹的籍贯是哪儿?

机关?在哪儿上班?

什么呀?我问的是籍贯。

几贯?十五贯。

昆曲呀?我说你这叫什么“活辞海”。连籍贯都不懂?

废话!我活辞海能不懂什么叫籍贯!籍贯就是老家,对不对?

对,那你说曹雪芹的籍贯是哪儿?

曹雪芹的籍贯就是曹雪芹的老家,曹雪芹的老家就是曹雪芹的籍贯。

跟没说一样,你到底知道不知道?

那你说曹雪芹的籍贯是哪儿?

河北省丰润县。他写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的杰作。

这小说我看过,主要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悲剧。

对,书中还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四大家族我也知道。

你说说哪四家?

蒋、宋、孔、陈。

谁?

蒋介石、宋子文.…

等等,这《红楼梦》里还有蒋介石?

……不可能!蒋介石就没见过林黛玉,你好好想想吧!

我想……我问你哪!

嘿嘿,我还真没注意。

我说这本书你是怎么看的?

我光看他们怎么搞对象来着。

嗨,《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指的是贾、史、王、薛。

贾、史、王、薛……听着象。

象?就是。

行行,算你说上来了,可没你这么问的,甭管哪朝哪代,冷不丁问人名,这么问说我答不上来,你也答不上来!

你结论下的过早,人的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有深有浅。不能因为自己答不上来,于是肯定别人也答不上来。

呵,听你这口气,你肯定能答上来。

不敢说肯定,不过我倒想试试。我若答得上来,说明我学习略有收获,若答不上来,说明我学习还需继续努力而发愤之!

得啦,你别转啦。我再问你几位历史名人,怎么样?

您说姓名吧。

你听这个……谁算名人哪?

连人名你都说不上来,我如何回答。

这么着,我要随便说出个地名来,你能说出那地方出过什么名人吗?

那看你说哪啦?

你说这河北省涞水县出过名人吗?

在南北朝时有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祖冲之,他就是河北涞水人。他编制了《大明历》,撰写的《缀术》一书,后来被唐朝定为数学课本。他把圆周率准确的推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算出“π”的密率,在世界上被称为“祖率”。为纪念他,国际上还把月亮上的一座山峰命名为“祖冲之山”。

嘿!你知道的还挺详细。

哪里,略知一二。

我问你河北邢台有名人吗?

郭守敬,元代的天文学家、水利家、数学家,河北邢台人。他发明了《授时历》,创制了多种天文仪器;还主持修凿了通惠河;撰写了许多天文、数学著作,在国际上都有很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意在河北举办了纪念活动!

这也知道?

哪里,略知三四。

嗯?见长。那河北任邱有名人吗!

战国名医——扁鹊。

河北景县?

唐朝诗人——高适。

河北涿县?

宋太祖——赵匡胤。

河北故城?

明代作家——马中锡。

……石家庄南马路?

南……没听说那出过名人啊!

不知道了吧!那有位现代爆破专家——摇崩啊。

姚崩?我怎么不知道姚崩啊?

摇崩你都不知道?

他在哪儿工作?

哪儿都去,把玉米粒放锅里,摇熟了以后,“崩”——

噢,崩玉米花的?

摇崩嘛!

这还算爆破专家?你起哄。

跟你开个玩笑。通过咱俩这一问一答,我发现河北的名人还真不少。

这有什么奇怪的,燕赵自古出名人。

为什么?

因为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炎黄子孙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

哎,艺术家都有谁呀?

首先得说元代的戏剧大师关汉卿。

他是哪儿的人?

河北省安国县五仁村人。他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比英国的莎士比亚还早三百来年!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剧本,《窦娥冤》、《救风尘》、《拜月记》、《望江亭》、《单刀会》……

还有《杨三姐告状》。

什么戏?

《杨三姐告状》,戏里有个角色叫高贵合,一上场这模样:(学点脚)“要说六头儿媳妇的病啊,是血崩受风……”

得啦,你站好吧。

“我站不稳哪,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行啦!这《杨三姐告状》是关汉卿写的吗?

那是谁写的?

现在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写的。

噢,我记混了。

他也是河北人。还有人称活武松的盖叫天;四大名旦里的尚小云、荀慧生。哎,你瞧我这身段、动作,象不象荀慧生演的《金玉奴》呀?

我瞧你不象金玉奴。

那我象?

大水壶。

大水壶象话吗?人家这叫兰花指儿。

我这是——

茶壶嘴儿。

嗨,看来这河北人都聪明。

聪明来源于学习,到现在还流传着好多河北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你介绍介绍。

“孙敬悬梁。”

上吊自杀?

干嘛自杀,悬梁读书。

吊死了还读书?

没死。

刚吊上。

你怎么非让他死不可呀?

你不是说悬梁吗?

这是讲河北冀县古人孙敬,读书废寝忘食,夜里怕困用根绳子系住头发吊在房梁上,一打瞌睡绳一拽一疼就醒了。

哟,那一定把头发都拽下来啦?

是呀,要不怎么有学问的人都卸顶呢,都这么拽的。

没听说过。

咱们都应该学习孙敬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学习上要认真钻研。

反复推敲。

哎,你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吗?

怎么来的?

唐朝时河北有位诗人贾岛,有一次他到京城参加殿试。

电视?拍电视剧?

……还拍电影哪。

那得上制片厂。

什么呀?

你不说参加电视吗?

我指的是皇帝宫殿里举行的考试,殿试。

噢,这么个殿试。

贾岛在去的路上吟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意思是在寂静的夜里,池塘边树上的小鸟都睡觉了,月光下晚归的僧人敲响了庙门。贾岛为了写出夜晚的寂静,不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你说是用推呢,还是用敲呢?

我琢磨琢磨。

人家贾岛经过反复琢磨,征求意见,最后决定用敲字更妙。从此“推敲”一词相传至今。

噢,看来学习上就得讲求认真,百学不厌。

这是人才出现的内因。

外因呢。

得有伯乐重视、发现人才。你听过燕昭王“千金招贤”的故事吗?

没有,你说说。

战国时。有一天大臣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君王愿出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手下人没买到,只得买回了一匹死千里马。

这死马多少钱?

五百两黄金。

哟,那大王干吗?

大王一见火啦:“嘟!大胆的奴才,你用去孤王五百两黄金只买下这匹死马,你……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坏啦。”

哎,怎么改日本话啦?

当时气得大王不知说什么好啦。

就是,也太贵啦。

贵?手下人讲出了一番道理:“大王息怒,奴才花重金买下这匹死马,此事一旦传开,天下之人看您如此酷爱千里马,谁再有了活的不都给您送来了吗!”

噢,这么个道理。

燕昭王听完郭隗的这个故事,大受启发,马上给郭隗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拜他为老师,让他搬进了教授楼,配备了专车,调整了工资,由三十五块五毛四长到八十九块五毛一。

嗨,有这事吗?

反正对他待遇不低。

对人才就得重视。

各国有识之士一看燕昭王如此重视人才,纷纷前来,燕国从此日益强大!

看来这人才就得遇见伯乐,光嘴乐脖子不乐不行,你得脖子跟嘴一块乐,脖乐吗……

别乐啦!谁告你连脖子一块乐就是伯乐?人家“伯乐相马”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现在人们用伯乐来比喻发现人才的人。

我主要是听你讲的故事太激动啦!

激动啊,河北的名人还多着哪: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张梁、张宝、刘六、刘七、杜洛周、赵三角、葛荣、窦建德……

真不少。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还有不少优秀儿女血洒大地。

烈士有谁呀?

李大钊,河北省唐山地区乐亭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亲自领导了“五·四”运动,二七年英勇就义。

噢,烈士还有谁?

有于方舟、张兆丰、郭隆贞、赵博生、董振堂、马本斋、节振国、李混子、白求恩……

等会儿,白求恩是加拿大人。

他虽然是加拿大人,但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曾经战斗在河北的土地上,生活在河北的群众中,最后牺牲在河北唐县,现在还长眠在石家庄烈士陵园里,我数上他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倒也是。

你倒是河北人,再瞧瞧你。

我怎么啦?

问你个籍贯吧,你来个十五贯,你说个名人吧,你说了个摇崩。就你这水平站到白求恩的墓前,你觉着心里惭愧不惭愧?

哎,我惭愧。

你内疚不内疚?

我内疚。田你害羞不害羞?

害羞。

你打算怎么办?

我死那得了。

死哪?

就手埋烈士陵园里边儿。我是说我比不了死难的烈士们!

活着的你比得了谁呀?看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列中,河北人民一马当先,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优秀运动员。他们手挽手,肩并肩,齐努力,同心干,学技术,苦钻研,不怕苦,不怕难,不图名,不图钱,齐为祖国添光彩,建设四化作贡献。这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燕赵自古出名人,振兴中华建家园!

好!你这活辞典太好了。

我希望一切有志的青年,都能够作出优异成绩加入活辞典!

对!我也争取早日解决我的入典问题。

入典?那太欢迎啦!不过,你要是还象现在这样学习不上进,读书不甚解,工作不努力,恐怕再过十年你也入不了活辞典。

我倒不急,再等二十年入了也行啊!

二十年?冲你这态度,过四十年你也入不了!

那就过六十年。

八十年你也入不了!

那我一百年。

对,到一百年你就——

入典啦!

入土啦!

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