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生意 - 马敬伯记述

复制本页链接

(马敬伯 记述 )

来源信息
《传统相声选》,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1982

要说您这一行可真不易啊。

是啊。

三年学得出手艺,三年学不出作艺呀!

难啊。

您这一行是艺人。

嗯,民间艺人。

有人管您叫生意,这错啦!

我们不是生意。

您是熟艺。

熟艺?

啊,观众常来,都熟悉你们啦,这不熟艺吗?

啊,对。

生意可不是你们。

干什么的是生意?

不论做什么买卖的,他只要是欺骗顾客,就为生意。现在的商店都写着顾客第一,信誉第一,短斤少两、缺一补十。

对顾客负责。

解放前的商店,也写着什么……“童叟无欺”、“管保来回”。

这也是对顾客负责呀!

负什么责呀?你知道这八个字怎么讲吗?

知道啊:“童叟无欺”就是小孩、老头来买东西,人家也不欺骗;“管保来回”,就是短斤少两,顾客来了,管保添足份量叫你满意的回去。

嗯,“管保来回“,就是顾客买回去的东西,发现缺斤少两了,找到他们那里,“管保”你怎么“来”的,还怎么“回”去!

不讲理呀!

要不叫生意呢!

还有写“磨沾过季、概不退换”的。

你说那是鞋、帽店,过去也有名牌货,名店铺,象天津的“马聚元”、“同陞和”、“盛锡福”、“内联陞”这都是有名的鞋帽店。

不错。唉,他们的鞋帽出名,好在那点儿呢?

比如“马聚元”卖的青缎子的帽翅儿,别处卖三元八,他卖四元二。

为什么贵四角啊?

人家做帽子的时候,费手续啊。

费什么手续?

整匹的缎子,先喷上水,晾干啦之后,再喷一次水,又晾干了之后,按尺码裁剪,做得了帽子,您戴出去,正赶上下雨,又没带雨伞,把帽翅淋湿啦!

新帽子完啦!

别耽心!用毛巾把帽翅上的水擦掉,晾干之后——

怎么样?

跟新的一样。

嘿!

这就是名牌货!

哼!

也有的人不认名牌货,就认“便宜”货,竟上那“管保来回”那买帽翅儿,别处三元八。

他这呢?

三元三。

嘿!少花五毛钱。

是啊,他的做法也不一样啊!

怎么做法?

整匹的缎子,喷上水……

这不也是喷水吗?

啊,喷完水,没等干,拿熨斗熨,这一匹缎子又多熨出一丈六来!

嚯!

就这样,做得了帽子你戴出去,正赶上下雨,你没带雨伞,把帽翅儿淋湿啦!

拿毛巾擦擦吧!

摘下帽翅儿一看哪!

怎么样?

变香瓜蛋儿啦!

怎么呢?

缩尺啦!

对呀。

我就知道我小时候(解放前),商店总写着“本号大减价”,“春季大减价”,“夏季大减价”,“秋季大减价”,“冬季大减价”,“年终大减价”。

总减价呀,这不赔了吗?

谁赔了?顾客赔啦,我们门口有一家线店。

就是百货商店。

门口写着:“本号大牺牲!利华药皂每块售价一角。”

多少钱?

一角。当时市价利华药皂七角五,他卖一角?

他们是不是写错啦?

不是。的确是一角钱一块。

你怎么知道的?

我买去啦。

买到了吗?

卖没啦!

你不会早点去吗?

是啊,转天我早九点就去啦,一进门,我说:“掌柜的②,我买药皂!”

哼。

站柜的③过来啦:“先生您买多少钱一块的?有七毛五的,八毛四的,还有一元零三分的……

唉,不对呀!

我说:“不不,我要你们门口写的一毛钱一块的利华药皂。”

准没有!

有,卖完啦!

真快呀!

我问:“你们一天卖几箱?”

他说什么啦?

“就卖一块。”

就卖一块呀?!那你别买啦!

非买不可。他只要卖,我就能买出来。

怎么呢?

转天天没亮我就去啦,到那一看,还关着板呢!我一直等到开了门,我第一个进去的,我往后一看,顾客就我一个。

有门儿!

我细一看,站柜的还是昨天那个。呕。

甲:当时我把一毛钱递过去啦:“掌柜的,我买一块利华药皂!”

这回卖你啦!

“对不起,卖完啦!“

啊?

我说:“不对呀,你们一开门,我第一个进来的,你卖谁啦?”

是啊!

他说:“啊,今天这块,我买啦!”

他买啦?!

原注:
①批生意、生意经、生意论都是揭露旧社会的骗人买卖。
②解放前商店营业员通称“掌柜的”。
③即营业员。

原书附记:
此段是以叙述方式揭露旧社会的骗人买卖。它虽有夸张手法,但近乎情理。使听众在笑声之余,联想到新社会的商业新的作风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也要警惕个别商人偷工减料、短斤少两、哄抬物价,还有的某些国营企业的营业员,借职务之便,大搞“近水楼台”等,都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商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