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苏文茂相声选》苏文茂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甲 我这个人哪,很有学问。
乙 我的学问也不小。
甲 我们祖上尽出有学问的。
乙 我们祖宗也没有一个文盲。
甲 我们有记载的第一辈祖宗就是战国时期的苏秦苏季子。
乙 我们祖先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甲 我们祖宗是六国封相。
乙 我们祖宗有治家格言。
甲 我们祖先还有西汉的苏武。
乙 就牧羊的那位。
甲 宋朝的苏老泉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苏轼,又叫苏东坡。那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文豪。我是他老人家的第三十六代玄孙。
乙 好嘛,这孙子都悬着哪。
甲 跟您这么说吧,是姓苏的没有含糊的。
乙 您大概还遗漏了一位吧?
甲 谁呀?
乙 《女起解》里那苏三。
甲 苏三?嗯,咱不认识。
乙 您看,刚才说的那些位,全是老祖宗,到苏三这儿,他不认识。这不对,该认的还得认。
甲 这叫什么话呀!苏三,根本就不认识,我们家就没有这么个人。
乙 这你还瞒得了我?我看过你们家的家谱,有“苏三”俩字。
甲 ……噢,我曾祖父的名字叫苏川,大概你横着看了。
乙 不,下头还有仨小字儿,写着“玉堂春”。
甲 您听这像话吗?他非要把苏三列入我们家家谱。那是我们家谱吗?你们家的家谱才有“苏三玉堂春”哪。
乙 你让各位听听,跟我挨得上吗?苏三姓苏,我们姓朱啊。
甲 我一说大家就明白啦。苏三谋害亲夫是个冤案,后来官司澄清了,你知道苏三嫁谁啦?
乙 嫁给王金龙啦。
甲 不,王金龙这么大官,能要她吗?据我了解,她嫁给了明朝的朱祖臣了。
乙 朱祖臣是谁?
甲 就是朱相臣的祖宗。
乙 还是落到我这儿啦。行了,咱别争论这个苏三了。你不说你有学问吗?这么办,我考考你。
甲 怎么个考法?
乙 咱俩说回对春联,也叫联句。
甲 不就是对对子吗?那有什么呀?
乙 对对子的规矩你懂吗?
甲 对答如流。对对子很有讲究,像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开市大吉对万事亨通;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乙 普通话的声调分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
甲 上声、去声为仄声。
乙 上联平仄平仄平平仄,
甲 下联仄平仄平仄仄平。
乙 他还真懂。
甲 学问嘛。
乙 我开始说上联。
甲 我马上对下联。
乙 我说“上”。
甲 我对“下”。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天对地,雨对风……
乙 又来啦。我说“言”。
甲 我对“醋”。
乙 醋?!
甲 啊。油盐酱醋,五味调和,你那盐是咸的,我这醋是酸的。“盐”对“醋”。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歹?!
甲 哎。“好”对“歹”好好歹歹嘛。
乙 “事”。
甲 我对“炮”。
乙 对得上吗?
甲 你支士我出炮,你跳马我横车。
乙 你这儿下象棋哪!
甲 接着出。
乙 我这五个字凑在一块儿是对子的上联:“上天言好事”。
甲 我对“回宫降吉祥”。
乙 刚才你可不是这么对。我说“上”。
甲 我对“下”。
乙 我说“天”。
甲 我对“地”。
乙 我说“言”。
甲 我对“醋”。
乙 我说“好”。
甲 我对“歹”。
乙 我说“事”。
甲 我对“炮”。
乙 我联起来是“上天言好事”。
甲 我联起来是“下地醋歹炮”。嗐!
乙 这怎么讲呢?
甲 谁让你不一块儿说的?你要说:“上天言好事”,我肯定会对“回宫降吉祥”。你一个一个字地蹦,你蹦我也蹦呗,蹦出个“下地醋歹炮”来。
乙 怨我哪?
甲 那是呀。
乙 听我两个字的:“羊肉”。
甲 我对“萝卜”。
乙 对得上吗?
甲 羊肉氽萝卜,再焖点米饭,好饭食。
乙 这位又吃上了。“绸缎”。
甲 “萝卜”。
乙 罗……绸缎也对萝卜呀?
甲 啊,绸缎包萝卜。没听说过!我这上联是穿的绸子和缎子。
甲 我这下联是穿的绫罗绸缎的罗,呢绒布匹的布,“罗布”。
乙 噢,“萝布”啊?再听这个:“钟鼓”。
甲 “萝卜”。
乙 我说的是撞的“钟”,打的“鼓”。
甲 我对的是敲的“锣”,打的“钹”。“锣钹”。
乙 真能圆。再听这个:“岳飞”。
甲 “萝卜”。
乙 “岳飞”也对“萝卜”?我说的是精忠报国的岳鹏举,是忠臣。
甲 忠臣对孝子呀,我这“萝卜”是孝子呀。
乙 “萝卜”是孝子?小萝卜孝敬大萝卜?
甲 什么呀。《目连僧救母》这出戏听过吗?
乙 听过。
甲 目连僧叫什么名字?
乙 目罗ト。
甲 啊。怎么样?罗卜是孝子。
乙 喝,真能对付。我再说一个……
甲 “萝卜”。
乙 我还没说哪。
甲 是俩字的,我全拿“萝卜”等着你。我要仨字呢?
甲 “大萝卜”。
乙 四个字?
甲 “好大萝卜”。
乙 五个字?
合 “好大个萝卜”。你一筐萝卜全处理给我了。听我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
甲 “萝卜快了不洗泥”。
乙 走!吃那么多萝卜,打嗝儿受得了吗?
甲 这是开玩笑,您再出上联。
乙 “马牙枣”。
甲 “羊角葱”。
乙 我能加字。
甲 我能添字。
乙 “马吃马牙枣”。
甲 “羊啃羊角葱”。
乙 “山羊上山”,两头是“山”。
甲 “水牛下水”,前后是“水”。
乙 我能加字。
甲 我能添字。
乙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 “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
乙 我还能加字。
甲 我还能添字。
乙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
甲 “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哞!”
乙 咩!
甲 哞!
乙 咩!
甲 哞!
乙 到屠宰场啦。“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 这怎么讲?
乙 “犬行雪地”,狗在雪地上走;“梅花五”,就是那爪子印儿像五瓣梅花。“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 我对“鸡踏霜桥竹叶三”。鸡踩在下了一层霜的桥上,爪子印儿好象三枚竹叶。“鸡踏霜桥竹叶三”。
乙 再听这个:“鸡犬踏霜桥,梅花衬竹叶”。
甲 ……你怎么把我这鸡偷走了?
乙 谁偷你鸡啦?
甲 我是说,你怎么把我下联的“鸡”,偷到上联去了?
乙 你不学问很大吗?
甲 噢,难为我?你上联是?
乙 “鸡犬踏霜桥,梅花衬竹叶”。
甲 “猴马行雪地,佛手配香缘”。
乙 好!“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甲 嚯,又有南,又有北。
乙 对。这是清代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水路交通便利,南北通达。
甲 还有这涵义?
乙 哎。从字面上一解释,那意思就更深啦。
甲 是吗?
乙 哎。江苏有个地名,叫“南通”,称为“南通州”;北京附近有个“通州”,称为“北通州”。这两个地方交通十分便利,组成上联就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甲 我给您对“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乙 全当啦?
甲 交通再便利也改变不了那时老百姓的贫困生活,为了糊口度日,成天当当,赎当,当顶当,这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乙 我说“南”。
甲 我对“北”。
乙 我说“东”。
甲 我对“西”。
乙 我上联是“南大人向北征东进西退”。
甲 ……得,东南西北都占全了。
乙 (得意地)我占了四方。
甲 我给您对“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
乙 “春掌柜”,掌柜的姓春?
甲 对。“卖夏布”,过去有一种布很薄,做成衣服只能夏天穿,这布就叫夏布。“春掌柜卖夏布”,只能夏天卖,秋冬就收藏起来啦。“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我占了四季。
乙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又多了“上下”两个字。
甲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前后左右外加有高低。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 “妞妞挎牛牛拧妞妞拧牛”。
乙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
甲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乙 “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甲 “短长虫盘绕矮高粱”。
乙 “猫卧墙头风吹猫毛毛动猫不动”。
甲 “鹰落干枝月照鹰影影移鹰未移”。
乙 联句联得真不错。
甲 学问嘛。不论你出什么题,你看,都能立即对句。
乙 是吗?
甲 你来呀!
乙 “二猿断木山林中,小猢狲也能对锯!”
甲 听我的:“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牲怎样出蹄?”
乙 哎,这可不对。你怎么骂我“老畜牲”?
甲 不对在你身上,你怎么拿我当“小猢狲”呢?
乙 没有哇。
甲 你刚说的,“小猢狲也能对句(锯)”。
乙 您误会了。这是林区的一件实事儿。俩小猿猴看见俩伐木工人对着脸儿锯一棵大树。这猿猴最能模仿人的动作呀,等工人们吃饭休息的时候,俩猿猴学着伐木,这就是“二猿断木山林中”。这时候有人看见了,就说啦:“你看,‘小猢狲也能对锯’!”
甲 噢,是这么回事。
乙 那你骂我“老畜牲”……?
甲 您曲解了。我说的是有一匹马走进淤泥里,陷下去了。这就是“一马失足淤泥内”。旁边有人看见,说啦:看这“老畜牲怎样出蹄?”(使身段)
乙 噢,(学甲的身段)出这个蹄呀?!
(刘国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