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的研究 - 于连仲忆记

复制本页链接

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小段汇集》薛永年、陈新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研究笑是一门学问。

对。

研究哭也是一门学问。

哎。

笑反映一个人的兴奋心情,哭反映一个人的痛苦心理。

对,人不伤心不掉泪嘛!

人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表示难过不一定全是哭,可分悲、嚎、哭、泣几种。

这位对哭还挺有研究。

当然了。有泪有声为哭,有声无泪为嚎,有泪无声为悲,无声无泪为泣。

噢!

另外还分谁哭谁?儿子哭爹惊天动地;姑娘哭妈实心实意;媳妇哭婆婆假声假气;惟独姑爷哭丈母娘——

这是真的。

骡子放屁!

嗐!

满没那么八宗事。

这是假的!

妈哭儿子是真哭。

母子连心。

北京老太太“哭肉”哭出来是有腔有调,三哈哈,一勾儿?

是呀?您学学。

“我的肉哎哈哈哈噢!”

嘿,怎么三哈哈一勾儿。

你看:“我的肉哇,哈哈哈,噢!”缺一不可,少哪样儿都难听。

多来几个哈哈不行吗?

难听。

您多来几个哈哈。

这么哭:“我的肉哇哈……(串评戏唱腔)”,唱上了。

那干脆不要哈哈。

也难听。

您来来。

这么哭:“我的肉哇噢!”死过去了。

把这些零碎全不要,行不行?

更难听。孩子死了,母亲一难受,这么哭“肉——”卖肉的!

是不好听。

要说哭得最难受、最惨的是——泣,丈夫死了妻子。

这是真哭。

啊,从小同学,大了同事,由恋爱到结婚四五年,有两个孩儿,大的刚会走,小的怀抱着,两个人恩爱,别说吵嘴,连红过脸都没有过。女的上午病了,男的赶紧找大夫,抓药。熬好了,女的没喝半杯,“嘎嘣儿”死了!

太快了!

此时此刻男的心情是悲痛欲绝,但不能哭出声来。

为什么?

过去有这么一句话叫“大丈夫有泪不轻弹”。

爱人死了都不哭,太没感情了。

怕人笑话。媳妇死了哭什么呀?“媳妇,你怎么死了,咱俩还没好够哪!”

啊?

这成傻小子啦。爱人死的时间,是九月份。

秋天。

秋风阵阵,落叶飘零,蒙蒙细雨,屋里静得怕人,女的停在床上,男的抱着小的,大的搂着爸爸的大腿,这时候看哪儿哪儿难受:墙上挂着订婚照片,炕上放着没织完的毛衣,桌上放着没喝完的那杯药,屋里凄凄惨惨。男的是心如刀绞,过去欢快情景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再现。男的眼泪哗哗的,就是不哭出声来。看着才难受哪:你走了,你也太狠心了,我哪点对不起你?我有什么不好,你提呀!你可倒好,连商量一声都没有,一甩“髻子”走了!

啊,那由得了她嘛!

你晚死两年,孩子大了,你再走,我不难过,或者早死两年,没这么小的,我能生活。现在怎么办?再找一个吧,怕孩子受气,我对不起你。不找吧,怎么生活?你给我出个主意,我怎么生活,你说,你说,你倒说呀!

我说什么呀?

那么你多病两月,我侍候侍候你,夫妻一场,我也对得起你。你可倒好,刚说不舒服,请来大夫,药还没喝完,一声没说死了。

得的暴病嘛!

这时候,孩子说了一句话,大人的心都碎了!

说什么?

“爸,我找妈。”“孩子别找你妈了。听话。你妈找你姥姥去了。”“我也去!”“别去!一去就回不来了!”

是呀?!

就这时候,他兄弟过来劝他:“哥哥,别难过了,把身体搞坏了,孩子怎么办?”“兄弟,我没哭,你看我是哭呢嘛?”

还不是哭啊!

旧社会都是土葬,棺材抬来,死者入殓,帮忙的喊一声,“本家,看看还要装什么东西,不装就盖盖儿了。”这时候憋不住了,这一嗓子:“别忙,我看看。”

好家伙!

“他舅妈,你帮我抱孩子。”

我是舅妈呀!

“劳驾,您把她脑袋扶正喽,别睡落枕了!”

能落枕吗?

“把毛巾、香皂放里边,还有雪花膏、花露水、梳头油、洗发膏。活着就爱干净,肥皂多带几条,上那边洗去吧!”

啊?

“把结婚照片放里边,让她想我的时候好看看。”

对!

“还有那棉鞋、布鞋、高跟鞋、皮鞋、雨鞋、趿拉板儿……”

要开鞋铺。

“还有那风雨衣,她活着就喜欢雨衣,买了五年一回也没穿。”

怎么?

老没下雨。

白买了!

“您把抽屉里的扑克牌多放几副,她活着爱打扑克,让她上那边打去吧,到那儿有时间玩儿啦。”

为什么呢?

不用上班了!

嗐!!!

“棉被、裤子、毛毯、毛衣、线衣、线裤,多带点,别冻着。”

好嘛,放里边儿。

“床单、裤单、枕头套。”

放里边儿。

“袜子、手套。”

放里边儿。

“蒙头纱、口罩儿。”

放里边儿。

“沙发、立柜⋯⋯”

放里边儿。

这放不下!

嗐!

(于连仲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