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会 - 马敬伯整理

复制本页链接

(马敬伯 整理)

来源信息
《传统相声选》,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1982

这回我说一段,题目是“白字会”① 什么叫白字?就是有的人,把汉字念错啦、用错啦,现在管这叫“错别字”。咱们中国的汉字跟外国不同。比如英文,不管用英文写什么文章也离不开那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中国字就复杂啦!几千个单字,就说常用字,你也得认得两千多个才行。你就算大学毕业,也不敢说汉字全认识!特别是汉字没简化以前,繁体字就更不好认、不好记啦!繁体字笔划多,有的字冷眼一看差不多,其实不一样。比如说大写的“壹”字和“台湾”的“台”字,这谁也不会念错;可繁体字的“台”跟大写的“壹”字猛一看还真差不多。所以说那阵子有的人就念白字么,大写的壹,他念“臺”,“糖炒栗子”,他念成了“糖炒票子”“沙田柚子”,他念“沙田轴子”,第一“醫院”他念成第一“酱院”啦!(学动作):“他这里的酱油一定好!”他跑医院里打酱油!他自以为是么,你不认识,可以问问别人嘛!别胡念哪。

有一次市埸门口贴着布告,围着好多人看,这时候来了一位,站到前边一看布告的字,就认识个“一”字儿,不认识你就问问别人啊,他不介,他一看旁边人看布告,咀唇都动,就是没念出声来,好吧,他也学人家咀唇动,怎么动呢?有啦!他到饭店买了个芝麻烧饼,咬一口烧饼,把烧饼住袖口一褪,往布告前一站咀里嚼着烧饼,咀唇也动起来啦!

就在这时候,又来一位,也是一个字不认识,可是这位虚心,好问,问你可问那识字的人哪,他专问那吃烧饼的,因为他咀唇比别人动的历害呀!

(学动作)“请问您什么?”

人家那意思是布告是什么内容!这位吃烧饼的误会啦:

“请问您什么?”

“啊,烧饼。”

那位一听:布告里怎么还有烧饼的事啊!跟着又问一句“我问您上边的。”

“上边的是芝麻。”

“那黑的。”

“黑的……那是火大胡啦!”

那位真生气啦,顺口骂了一句:“什么东西!”

他一伸手:“芝麻烧饼!”

您听着可笑吧?还有可笑的呢!为了念白字打官司,这事发生在从前,有这么俩人都是白字老先生,可谁也不服谁,两个人走到文庙跟前,墙上有两个大字,写得是“文廟②”,就是孔子庙。这个说:“嗬,咱们走得真快呀,这么会儿都到“文朝”啦!那个一看这俩字:“什么?那不是“丈庙'嘛!”“唉,文朝嘛!”“不,丈庙。”这俩人越说声越大,互不服气,变成口角啦!

这样一来,庙里有位教书的老先生,手拿书本出来啦:“二位,为什么这么大肝火?我里边教书都没法教啦,竟听你们的啦!”这二位一听,教学的先生,好哇!“我们就为了这两字儿,我说是“文朝”,他非说是“丈廟”,您是教学的老先生,您就给我们判判吧,谁对?!”先生一听,怕得罪他俩:“嗯——你俩谁对呀……这么着,我到里边给你们查查字果(应当是彙(音汇)。”这俩一听“什么?字果?那不是字棠吗?你怎么念字果呢?你也是白字老先生?学生跟你学白字啊?你也别教学啦!”先生还直对付:“没我的事儿……”“怎么没你事!”

正说着呢,前边来了个出家人——和尚。这和尚肩上挎着布兜子,上写两字:打斋③。打斋就是化缘。这二位把和尚给拦住啦,说:“大师傅,您是出家人,最公道。给我们评评理,我说文朝,他说丈庙,先生查字彙,他说查字果,我们仨人谁对?”和尚一听:“哎呀,谁对?我可不敢说,我不能耽误工夫,我师父嘱咐我啦,一指他那兜子,还叫我打齐去呢!”这个一看:“什么?那不打斋么?你怎么说打齐呢?你也是白字老先生!你也别走啦,咱们打官司去!让县官老爷给判判,看谁对。”

要说这位县官是真有学问,当地的绅士给这位知县挂了块匾,匾文是三个字:“赛东坡”,就是说这位知县的学问跟宋朝的苏东坡一样,“赛东坡”的大匾就在堂上悬着。知县升堂,质问四个人为什么打官司?这四个人一说情由:一个说文朝;一个说丈庙;先生查字“彙”,说成字果;和尚打斋,说成打齐……知县一听,心里又气又笑,“哎呀!我还以为什么事呢!就为这个呀,好吧,我吩咐你们四句下堂去吧,以后为这事不必打官司!“要说知县吩咐这四句,是一首诗,真不愧是“赛东坡”!

知县是这么说的:“文朝、丈庙两相疑,”对呀,他俩念相疑啦!“文朝丈庙两相疑,和尚不该说打齐,哪有先生查字果?”一指他这块匾:“笑坏本县赛东皮!”他也错一个!

原书附记:
这个段要求表演者要“稳”。这样,使得观众听了可信。它是属于“滋味儿活”,叫观众听了耐人寻味。

原注:
① 即错别字会合到一起。
② 繁体字的“庙”字。
③ 繁体字的齋(斋)和齊(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