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巧立名目》牛群 李培森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7
甲 朋友们!来自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你们好!欢迎贵宾们的光临。这里就是驰名中外的——普陀山。
乙 ……这是普陀山?
甲 普陀山,是我国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素有“海佛天国”、“蓬莱仙岛”之称,向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齐名,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请大家跟我来。
乙 他这儿导游哪!
甲 哎,后面请不要挤,(推乙)这位黑人朋友往后退一退。
乙 谁黑人朋友?
甲 反正你不白。好,朋友们!普陀山开发较早,迄今已有两千多年。被人们奉为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就是在这里说法,据史书记载,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人到此修炼,请大家这边看。
乙 真事儿似的。
甲 这是普济寺。这个寺庙,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殿阁七重,建筑精巧,庄重肃穆,气势非凡,堪称古代建筑一绝。
乙 这建筑是不错。
甲 请大家这儿看。(将乙摆成佛姿)
乙 嗯?
甲 (指乙)这尊佛像,使大家一看就想笑,他象征着吉祥,给人们带来欢乐。这就是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大肚儿弥勒佛……
乙 啊!我这肚子还大呀?
甲 (指乙)此佛造型细腻,线条儿优美。唐朝以胖为美,东晋以瘦为美,此佛不胖不瘦,显然既非唐朝制作,也非晋朝生产。
乙 多新鲜哪!我解放后生的。
甲 对。解放后,寺庙获得了新生,政府拨款重修,佛雕也容光焕发。请往脸上看。(托乙的下巴)
乙 哎,慢点儿!
甲 (指乙)此佛面部表情生动、丰富,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乙 挨得上吗?
甲 如果您近前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他脸上坑坑洼洼,这是年久风化的结果。
乙 好嘛,我成风化石了。
甲 但他的眼睛仍不失当年的神态,慈善、欢乐、恢谐而又亲切,宛如一位长者在谈笑风声,使我们身临其境,犹如看到真人一般,其实他不是人….
乙 你才不是人哪!
甲 他是佛雕。请看他的头是多么光亮…
乙 谁头光亮?
甲 对了,他本来是光头,十年浩劫,无人管理,寺庙潮湿,于是佛头长出了一丝丝绿苔黑毛。
乙 我这是绿苔黑毛哇?
甲 (揪乙耳朵)大家近前看,佛的耳朵眼儿里还刻有“河南王小麻子到此一游”的字样。
乙 咳!你什么意思?
甲 请原谅,因为我太爱普陀山啦!
乙 你爱普陀山,就给我掏耳朵?
甲 我在那儿担任导游,这不是拿你练业务嘛!
乙 那你给咱导导怎么样。
甲 你没去过普陀山?
乙 没有。
甲 那你可别轻易听我介绍。
乙 蒙人啊?
甲 不!我是说这普陀太美啦!你听完非想去不可。
乙 是啊?
甲 路费不够,你非倾家荡产不可。
乙 至于嘛?
甲 那我介绍啦,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是一尊卧佛,长二十七米,高五米。
乙 这么大个儿?
甲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创业人——释迦牟尼。
乙 噢,如来佛。
甲 如来佛生于天竺国。
乙 就是现在的印度。
甲 古代人民以丰富的想象,把如来佛塑造得善良、美丽、智慧而尊严。相传在如来佛出世的瞬间,阳光普照,万物生辉,天空五彩祥云,大地猛烈震动,嘎……房屋倒塌二千余间,人员伤亡不计其数……
乙 这闹地震哪!
甲 所以有人说现在的地震,都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诞生而举办的地下活动。
乙 受不了!
甲 据说如来佛一生下来便与众不同,既不啼哭,也不睡觉;既不喝水,也不吃饭;既不喘气儿,也不动弹;两只眼睛昼夜放光。
乙 够吓人的了!
甲 可他在襁褓之中,竟会唱歌儿。
乙 会唱歌儿?
甲 小如来在摇篮里一想:“我唱段什么好呢?……我是印度人,还是唱印度歌吧。”
乙 怎么唱的?
甲 “阿巴拉古……”
乙 噢,《拉兹之歌》呀!
甲 小如来聪明绝顶,未满月他父亲就发现他精通所有书卷,连天上行星的数目以及未来航天事业如何发展他都知道。他的父亲惊奇不已,目瞪口呆,跪在了孩子的面前,说:“你知道的太多了!我不配当你的爸爸,以后,我就叫你爸爸吧!”
乙 啊?!
甲 佛祖的传说,有的来自经文,有的称为野史。当佛教引进我国以后,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民族色彩,从此,佛祖便成了中国人。好,请大家这边看。
乙 这是哪儿?
甲 灵祐洞。洞内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见底,你有病喝点儿吧。
乙 没病!
甲 这是仙水啊!
乙 仙水?
甲 有碑文为证:饮此仙水,百病皆治。
乙 喝这水儿都治什么病?
甲 什么病都治。喝一口,小病小灾儿,水到病除;喝两口,想生男孩儿生男孩儿,想生女孩儿生女孩儿,不生孩子也能生孩子。喝三口,能起死回生,什么心肌梗塞,癌症晚期,一扫而光。
乙 有这么灵啊!
甲 “心诚则灵”,上回有个美国小姐,特别虔诚。一气儿喝了多半桶,喝完立刻感觉肠胃不适,几天以后,体重明显下降,但她不怕,还要求喝。
乙 太虔诚了!
甲 “OK!仙水太好啦,胜过减肥茶。”
乙 好嘛!她跑这儿减肥来啦!
甲 鲁迅先生对佛经故事有过高度的评价。
乙 是啊!怎么评的?
甲 “佛经,佛经,佛家念经”。朋友们,如果有机会听一听和尚念经,可以使你耳目一新。
乙 噢?
甲 普陀和尚念经与众不同,与其说是念经,不如说是唱经。
乙 唱经?
甲 几十个和尚云集大殿,人手一件敲打乐器,由方丈手持木鱼儿,担任乐队指挥兼抒情男高音领唱,众和尚齐唱。旋律优美,节奏欢快,那真是气死苏小明,盖过关牧村。
乙 霍!你给咱唱唱怎么样?
甲 (拍手学和尚唱经)……
乙 就这味儿呀!
甲 好听不好听?
乙 我听着都是键盘缝儿里出来的音儿,够难掌握的。
甲 阿弥陀佛(合十)。
乙 怎么又这味儿了?
甲 我乃这方长老,此处山我主事。
乙 噢,那我有一事不明,不知方丈肯赐教否?
甲 汝有何事请讲当面。
乙 久闻佛家,不得杀生。可有此说?
甲 出家之人,以善为本,普渡众生,不伤世间一切生灵。
乙 噢,倘有蚊子叮咬,不知方丈作何处置?
甲 驱逐而去,也就是了。
乙 噢,让它咬别人去了。咦,你刚才说“普渡众生”人家蚊子饿了,想喝您点儿血,您忍心把它轰走?
甲 仅喝我血,理当施舍,怎奈它传播大脑炎,据说还有后遗症,非同小可。
乙 什么都懂!
甲 八十年代的和尚起码是高中毕业嘛。
乙 招工来的呀?
甲 莫以为我们与世隔绝。我们每天都要读书学习,明天我们全体和尚还要“五讲四美”做好事呢。
乙 啊?!
甲 这与我们“以善为本”是一致的。(看手表)哟!我还要出席一个会议,恕不奉陪,goodbye(合十)!
乙 还会英语?
甲 因为他们经常接待外宾,有的会英语,有的还会日语。
乙 真是现代和尚!
甲 不!同各国的友好往来,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当时印度、日本的僧人就常来此进香,历史上知名人士前来观光的数不胜数。仅近代和现代的,就有康有为,孙中山,郭沫若,班禅额尔德尼,赵紫阳等等,留下了许多诗文碑记,轶事名言。
乙 此处真乃旅游胜地。
甲 现在每天游人络绎不绝呀!
乙 其实真信佛的没有。
甲 有!去年,一位长期侨居马来西亚的老太太,七十高龄,不远万里,来岛进香,一边烧香,嘴里还一边念叨“佛祖保佑,佛祖保佑….”
乙 保佑什么呀?
甲 “弟子进香,别无所求,只求佛祖保佑弟子死后,魂灵回归祖国呀!”
乙 好嘛!
甲 朋友们,贵宾们!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热爱自己的河山?普陀名胜,数不胜数。前面是著名的“佛选名山”,“短姑圣迹”,“雨洞潮声”,“宝塔闻钟”,“华顶云涛”,“朝阳涌日”,“千步金沙”,“莲花夜月”……
乙 太美啦!
甲 朋友们.贵宾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各位听众各位观众,海外侨胞们,港澳同胞们!我们现在在秘鲁×××体育馆向大家转播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实况。由中国女排对日本女排……又改解说排球啦?
甲 这是一位旅客打开了自己的半导体,他边看边听广播。
乙 我说呢。
甲 现在由中国发球。1号郎平和6号孙晋芳打了一个短平快!日本队广赖顽强地把球救起来,传给了詹蒂莱,詹蒂莱把球直接吊到了禁区,20号罗西快速插上,拔脚怒射……
乙 排球能踢呀?
甲 这是另一位游客打开了自己的录音机,也是边听边看。
乙 你说清楚啊。
甲 亲爱的朋友们,只有亲临普陀的使者,才能体味到热爱生活的真谛。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游客们兴致盎然,流连忘返,眺望海面闪闪的波光,聆听潮水轻轻拍岸,男女青年,翩翩起舞,在沙滩上跳起了“探戈”,年轻的和尚也敲起了木鱼……
乙 伴舞啊?
甲 念经。
乙 嗐!
甲 人们载歌载舞,唱起了雄壮的和尚进行曲。
乙 和尚进行曲?
甲 (唱电影《少林寺》插曲)“少林,少林,有多少好汉……”
乙 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