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苏文茂相声选》苏文茂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与朱相臣等合作,与马志存整理。
甲 嗬!老没见了。
乙 可不是嘛。
甲 您近来工作很忙吧?
乙 够忙的。
甲 您还在那儿住哇?
乙 还在那儿住。
甲 在哪儿住哇?
乙 噢,不知道哇。
甲 知道,您在南市住对不对?
乙 不!我早就搬家啦。
甲 搬哪儿去啦?
乙 河北区光复道——
甲 啊!?
乙 怎么啦?
甲 你家住在光复道!
乙 这还新鲜,我从五八年就搬去了。
甲 哎呀,我最亲爱的,(和乙拥抱)太好了!
乙 你是什么毛病?
甲 我打心眼里羡慕你!
乙 噢!就羡慕我这脑袋。
甲 不!我羡慕您住的地方。
乙 住的地方有什么可羡慕的?
甲 不但是你,光复道所有的居民我都羡慕。
乙 为什么呢?
甲 你们光复道的居居懂得疼人哪!
乙 这叫什么话?
甲 我要是在光复道工作你们也得疼我。
乙 这全哪儿的事啊。
甲 我问问你,你们那儿有个副食店吗?
乙 有哇。就在我们门口,我们老太太天天上那儿买东西去。
甲 这个店里有个售货员叫张士珍的,你认识吗?
乙 太认识啦。那是我们顾客的贴心人哪,我们那片居民谁也离不开她,她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甲 我再问问你,你们那儿的居民有时候给售货员送饭,有这么回事吗?
乙 太有了,那还新鲜嘛,不仅送饭,像什么天热送清凉饮料的,天冷送棉大衣的,下雨天送雨衣的,平时送茶水的,我们那片的居民跟光复道副食店的售货员关系别提多好啦。这不,我们老太太还惦记着把售货员请到家里去吃饭哪。
甲 哎呀!我的老太太,您可太好了!
乙 谁是老太太呀?你有神经病啊!
甲 你们光复道的居民可太好了。唉,要提起我们那片的居民叫我难过呀。
乙 怎么?
甲 还甭说给我送饭,连碗凉水也没人给我送啊。也难说,他们不懂得疼人哪。
乙 你是搞什么工作的?
甲 我也是副食店的售货员。
乙 哦!你搞这工作时间不短了吧?
甲 敢情,从五八年大跃进广大家庭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解放妇女劳动力,我就参加工作了。
乙 啊?解放了妇女劳动力,你参加工作了?
甲 嗯。我跟着一块掺和进来了。
乙 什么叫掺和进来了;这么说,你干商业工作也有二十来年了。
甲 对。别的咱不敢说,搞副食这摊工作没有咱拿不起来的。
乙 是呀。
甲 我们那个商店分这么几个组,
乙 哪几个组?
甲 有蔬菜组、调料组、食品组、鲜货组、大肉组、还有水牛组。
乙 咦!什么叫水牛组哇?
甲 就是水产跟牛肉。
乙 噢,这么个水牛组哇。
甲 就这些个组的工作,咱是搁哪儿哪行。
乙 看来,您搞这行工作很有经验了,样样精通,可称是多面手。
甲 嘿!您这句话比请我吃顿饭还好哪,我太高兴了。
乙 怎么呢?
甲 您了解我呀,我们那个单位的同志连领导都算上,他们太不了解我了,就我这么大能耐还让我学习。
乙 让你学习什么?
甲 学习张士珍。
乙 太对啦,财贸战线上的职工都应该向张士珍同志学习。
甲 嗐,干我们这行的都这两下子,不就是你买我卖吗?
乙 不然。张士珍同志把商业工作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岗位,她认为售货员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送党的温暖的桥梁和纽带。
甲 这咱不懂,咱就知道干。
乙 对,这些体会张士珍同志就是在实干当中体会出来的。张士珍同志二十几年如一日,不管是酷暑严寒,刮风下雨,坚持推车送货,她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把顾客的困难就看成是自己的困难。她对老弱户、病残户,都把日常用的油、盐、酱、醋、菜,按旬定时送货上门;对孕妇产妇照顾得非常周到,坚持天天送货,隔日访问,把特需商品优先照顾给产妇孕妇。像什么……
甲 行啦,行啦,别说啦。不就是送货吗?我也经常给人送货。
乙 那居民肯定会满意。
甲 照样有意见。要不怎么说我们那儿的居民不懂得疼人呢。拿那天来说吧。刚下过雨,路还挺难走的,我拉着一车小白菜挨家挨户地送,你说咱容易吗?
乙 喀,为人民服务还谈得上容易不容易。
甲 为人民服务咱懂啊。这大老远的把菜送来了,哪怕把我让进屋去喝口水擦把汗呢。这好,一见我来了都躲着,把门也关上了,您说气人不气人?
乙 那许是你的服务态度不好。
甲 谁说的,就咱那热情劲儿,告诉你,平时从来没有过。
乙 是啊。
甲 “大娘,大娘,给您送小白菜来了!”“不要呀!”,“您来四捆吧,才两毛钱。大娘——大娘——老奶奶!”
乙 怎么又奶奶了?
甲 咱觉着给她长一辈她还不要嘛。
乙 啊?没听说过。
甲 “老奶奶,把菜给您放这儿吧?”“没告诉你吗,我们不要。我倒不在乎这两毛钱,你净弄点拿雨水浇的烂菜送来了,我看着堵心。我看这样的菜呀,最好倒土筐里。”我说,“那什么……您先给我两角,我替您倒土筐里去吧!”
乙 啊!都倒土筐里啦,还找人要钱哪?
甲 咱不是为了让国家不吃亏嘛。
乙 是啊!让居民吃亏也不行。
甲 我心里说,行,咱们走着瞧,给你送菜你不要,今后你也别求我。
乙 人家干什么求你?
甲 她就不上我这儿买东西来啦?
乙 噢,买东西叫求你呀?
甲 反正你再想买菜也没那么容易。
乙 这叫什么思想?你还想报复报复。
甲 冤家路窄,下午来了一车西红柿。嗬!这车柿子别提多漂亮了,个又大,色又正,我这刚卸完车,那位老大娘就来了。
乙 那你就应该热情地跟人家打招呼。
甲 打什么招呼?
乙 喊大娘啊!
甲 (摇头)
乙 叫老奶奶?
甲 叫老奶奶!我没关门就对得起她,我给她来个装看不见。她连喊我好几声:“同志,这西红柿怎么卖?同志,这西红柿怎么卖?”我心说,你还有脸儿喊我?
乙 人家怎么啦,就没脸喊你?
甲 “一毛钱一斤。”“哎,你给我来四斤。”“行,得带点小白菜。”
乙 带小白菜?带多少?
甲 “一斤西红柿带一捆儿小白菜;给你,这还是你那四捆儿。”
乙 噢,你还给存着哪!
甲 “哎,行啊——那什么,你再卖我二斤黄瓜。”“二斤黄瓜得搭六斤茄子。”
乙 买黄瓜搭茄子?
甲 “啊,要不要?”“搭这么多茄子我们吃不了哇。”吃不了没关系,给孩子拿着玩去。”
乙 没听说过,有玩茄子的吗?
甲 通过这么一搭配,这点剩茄子、烂白菜全卖出去啦!(得意地)
乙 你还乐哪,就冲你这服务态度和经营思想就得很好地批判,同时你就应该很好地向人家张士珍学习。
甲 跟谁学习,菜多了卖不出去也没辙。
乙 不!人家张士珍做到菜多不烂菜,菜少不晾台,户户有菜吃,做到了“以旺补淡”。
甲 我不信!
乙 你不信可以看看去。在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我们那片居民是户户有存菜,商店不压菜。
甲 啊,问题就在这儿,要不怎么说你们光复道的居民懂得疼人呢,我们那片居民他不存哪!
乙 你应该主动宣传。
甲 宣传。
乙 人家张士珍在蔬菜旺季没到之前挨户走访,调查研究,根据各地方人吃菜的口味不同,交流、传授晒菜腌菜的办法。就像我们这北方人,在士珍的帮助下也学会了很多南菜的做法。
甲 嘿!等哪天我真得上你那儿去一趟。
乙 干嘛?
甲 尝尝你那南菜去。
乙 欢迎。
甲 不过像张士珍这样挨户调查,这多麻烦呀。
乙 士珍同志就是宁愿自己麻烦,为了顾客方便。哪像你呀,人家买西红柿给人家搭烂小白菜,买黄瓜搭剩茄子。
甲 这多省事。
乙 省事?就像你这种做法,就是光复道的居民也不疼你,我看得拧你!
甲 是呀,拧完了不就疼了吗?
乙 你呀,要想让居民体贴你,你就得主动做顾客的贴心人,要很好地向张士珍学习。
甲 (反复地看乙的脑袋)
乙 你想干什么?
甲 我检查检查。
乙 检查什么?
甲 你这个脑袋大概是录音机。
乙 这叫什么话呀?
甲 你怎么把我们主任说的话全给录下来了。
乙 谁也得这么说。
甲 最近我们主任作了好几次报告。
乙 全是什么内容?
甲 号召我们全体职工向张士珍学习。
乙 对,应该很好地学习。
甲 为这事还分组讨论哪。
乙 当然得讨论了。
甲 特别是我们那组,发言热烈极了。
乙 你发言了吗?
甲 我能不发言吗?我说,今天参加这个会我很高兴,听了主任的报告,我有所体会。我个人认为售货员做得好坏,主要都在居民身上,咱们这儿的居民是有问题的,我建议领导通知街道组织,让咱们这一带的居民去学习光复道居民那种疼售货员的态度。
乙 这像话吗?
甲 我刚说到这儿,小赵站起来了:“我不同意你这样说,咱售货员要想和群众搞好关系,我认为不是居民的问题,首先是我们售货员的服务态度问题……”
乙 对!
甲 “人家张士珍在服务工作上做到十个字: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处处为群众着想。一次她们店里来了二十斤活鲫鱼,决定卖给产妇照顾特需。张士珍同志为了一户不漏地卖给产妇,主动走访医院、街道,把二十斤活鲫鱼亲自送到产妇家里,为了给产妇催奶。我记得前些日子咱店里也来了二十斤活鲫鱼,苏师傅,你说说你都照顾谁啦?”
乙 对!你说说都照顾谁啦?
甲 照顾……咱当然也是照顾特需了,像我们同院小高结婚,这一辈子就这么一件大事,人家想热闹热闹,你说咱能不特殊照顾吗?我卖给他十五斤。
乙 啊!这叫特殊照顾哇?这叫支持铺张浪费。应该把这种稀少商品照顾给真正特需的人。
甲 真正特需的咱也照顾了。
乙 照顾谁了?
甲 ……我爸爸。
乙 你爸爸?
甲 啊,我爸爸从小就最爱吃鲫鱼。你说他这么爱吃,能不算特需吗?我照顾他三斤。
乙 啊!爱吃就算特需呀?照你这么一说,爱吃的多啦,那都算特需呀?
甲 当然,特需的太多咱是照顾不过来了。
乙 你呀,别搅理儿啦,应该把这种商品供给产妇,照顾催奶用。
甲 是呀,剩下的那二斤是照顾催奶的啦。
乙 给谁催奶啦?
甲 给……张大爷。
乙 张大爷催奶?
甲 啊!
乙 张大爷给谁催奶?
甲 给他自己。
乙 给他自己?张大爷是男的是女的?
甲 废话!你们家有女大爷?张大爷当然是男的了!
乙 男的怎么还催奶?
甲 是这么回事。张大爷托我给订点儿牛奶,我给问了好几次没听着信,我想给送二斤活鲫鱼去,再给催催那奶。
乙 噢,催牛奶呀!
甲 啊!
乙 你这是利用商品分配之权,搞不正之风。
甲 咱别扣帽子行不行?
乙 我看这帽子给你戴上正合适!
甲 嗬!小赵刚发完言,李大姐又站起来了:“我说两句,我认为咱们是得应该好好向张士珍同志学习。人家士珍对待顾客态度和蔼,远接高迎,主动问需,把顾客看成跟自己亲人一样。有一天有位老太太出来买菜,没留神摔了个跟斗,把脸摔破了,腰也扭了,士珍同志把老太太搀起来送回家去,由那天起天天送菜送副食。看看人家对待顾客这种深厚的阶级感情,检查咱们,是有差距。特别是苏师傅,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到咱这儿打醋,苏师傅你还记得这事吗?你嫌人家掏钱慢了,摔打人家,把醋瓶子往柜台一蹾,瓶子也碎了,醋也洒了,把人家孩子都吓哭了。”
乙 你说这能怨居民不好吗?
甲 您猜怎么着,这会开了俩多钟头,他们大伙没有一位对我没意见的。我就纳这个闷儿,他们记忆力怎么那么好呢,就拿蹾醋瓶子这事来说吧,我早就忘了。
乙 是呀,你爸爸爱吃活鲫鱼你可总记着哪。
甲 提那个干什么。这会散了以后,回到家里翻过来掉过去琢磨这事儿,怎么也睡不着啦,好容易盼到天亮了……
乙 那就起吧。
甲 我睡着啦。这一觉睡到九点半。
乙 哟,那不迟到了吗?
甲 那天我公休。
乙 吓我一跳。
甲 我一想,上哪儿去呢?干脆我来趟光复道,倒要看看这位张士珍怎么个好法。
乙 你早就应该去看看。
甲 我到那儿这么一看,大伙正忙着哪。这时候有位老太太买东西,我赶紧就过去了。
乙 你过去干什么?
甲 我得看看这位女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怎么样?
乙 嗯!他还要考查考查。
甲 老太太刚到柜台跟前,这位售货员就主动地说第一句话:“大娘您用点什么?”“哎,同志,你给我打一斤醋。”“好,一斤醋一毛三分钱。”售货员把醋打好了,把瓶子给擦干净了,给老太太放在篮子里头。老太太说:“你等着啊,我给你掏钱。”“大娘不忙啊,您还用点儿什么?”“不用了。”“明儿您用什么就这儿买来吧。”“我不在你们这边儿住,我是看闺女来了。”“大娘,那您给我们提点儿意见吧。”“没意见,你们这儿服务态度太好啦。咳!哪都像我们门口那儿售货员啊,有一回我上那儿打醋去了,嗔着我掏钱慢了,他摔打我,把醋瓶子狠劲儿地往柜台上一蹾,瓶子也碎了,醋也洒了,把我们孩子都给吓哭了……”我一听,是我们门口那位老太太。
乙 瞧这寸劲儿。
甲 我一想,我赶紧躲开吧。
乙 你怎么躲开了?
甲 不躲开,老太太要看见我指不定还得说什么了。
乙 那真没准儿。
甲 就在这时候,就听有两位女同志说话。
乙 说什么?
甲 “大嫂,你怎么又出来买东西了?你病刚好,家里又没人看家,咱不是定规好了吗?天天给你送去。”“哎,我不落忍哪,就我这点儿病,给你们添了多大麻烦。再说你们这儿也大忙忙的……”“大嫂您太客气啦,送货上门是我们应尽之责呀!”我这么一听,这售货员准是张士珍。
乙 嗯!可能。
甲 同志,你是张士珍吗?“不,我姓刘。”噢,刘士珍。
乙 刘士珍哪!
甲 请问哪位是张士珍哪?“噢,你找张士珍哪?在那儿,那不是正卖菜了吗。”我来到张士珍跟前,她主动问我:“同志,您买点儿什么?”我说:“那什么……我这个打算……我想是这意思……我什么也不买,我是想看看。”“噢,那好,您看我们哪儿有不足,您给提点儿意见。”我在她旁边站了一会,看她接待了几个顾客,使我很受教育。
乙 士珍她对待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接待方法。
甲 就在这工夫进来一位老太太,提着饭盒冲张士珍来了:“士珍哪,来尝尝我这干菜馅的饺子,这还是今年你帮助我晾的那小白菜了。你告诉我用清水洗净了,再用开水烫完了晾。你猜怎么着,这样晾的菜还真好吃,来,你趁热快尝尝。”“大娘,我不吃,我已经尝过了。”“嗐,你这孩子老跟我客气,你天天给我们送菜送副食的,我跟你客气过吗?我那儿媳妇坐月子的时候,你黑天半夜地顶着大雨给送活鲫鱼,我说什么来着?别客气啦,快吃吧。我没拿你当外人,就当我的闺女一样。”
乙 你听听!
甲 嘿!真是亲如一家呀!
乙 对。我们那儿的居民,就是把张士珍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有事愿跟她商量,有话愿跟她讲,大人小孩儿都信得过她。
甲 太好啦!通过今天听到见到的动人事迹,我非常感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回到家里我坐定了一想,人家是怎么了,我是怎么了,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人家是售货员,我也是售货员,人家是女的,我也是……
乙 啊?!
甲 人家还是女的哪。
乙 我说的哪。
甲 人家有人给送饭,我为什么没有人给送饭?我今后一定要竭力争取,叫居民给我送饭,我要为给送饭而奋斗!
乙 这像话吗?
甲 不,我的意思是要改变我和居民的关系。
乙 这就对啦。
甲 我在想,人家也是一个普通的售货员,为什么能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呢?
乙 这也没有什么奥妙,用张士珍的话来说,就是要铭记毛主席的教导,好好为人民服务。
甲 (大声地)对!
乙 怎么啦?
甲 我明白了?
乙 吓我一跳。
甲 我深刻地体会到,不是我们那儿的居民不好,主要是我思想上有问题,我还要从主观上找原因。
乙 这样认识就对头了!
甲 从那以后,我们店里的同志都不认识我啦。
乙 怎么?
甲 咱的工作态度和过去不一样了。
乙 是呀!
甲 每天早来晚走。过去中午吃饭最少得俩小时,
乙 现在哪?
甲 连半个小时也用不了。
乙 这才是主人翁的态度哪。
甲 我是处处以张士珍为榜样,对顾客的态度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快就和居民打成一片了。
乙 好呀!
甲 每当我做出点滴的成绩,群众就给我很高的评价,使我越干越有劲儿,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那天中午我正忙着卸菜哪,有位老太太手提饭盒跑得气喘嘘嘘,老远就喊我:“文茂哇,歇歇再干吧,来,趁热快吃吧,我给你包的饺子。”
乙 嗬,也有人给你送饭来了。
甲 就是!我一看这位老太太我还认识。
乙 谁呀?
甲 我妈。
乙 你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