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苏文茂相声选》苏文茂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与朱相臣合作整理。
甲 咱们一上台,观众朋友们就给予热烈的掌声。
乙 这说明大家喜欢相声。
甲 我认为,这掌声主要是给我们×(乙之姓)先生鼓的。
乙 您这是客气,怎么会给我鼓的呢?
甲 确实,您相声表演得好。
乙 不行。
甲 我认为您表演相声有一最大的特点。
乙 您说我这特点是
甲 口儿甜。
乙 ……啊,我熟透了。你这儿买西瓜来啦?
甲 我是说您说话呀,语音甜润,好听。
乙 就我这语音还甜哪!
甲 哎,您原籍是什么地方啊?
乙 就是当地,我是北京人。
甲 北京人?
乙 对对对。
甲 好啊,一个人要生在北京,那是无比的幸福。
乙 哪儿都一样。
甲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各国代表团来到中国以后,首先到北京。
乙 都汇集到北京。
甲 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个风景区,这个地方文化古迹也多呀。
乙 确实不少。
甲 没事儿可以游览游览。
乙 我经常逛。
甲 市内有北海、中南海、故宫博物院、天坛、地坛、先农坛,京西有万寿山、八大处、香山、颐和园,没事儿您逛一逛多好啊。
乙 这位对北京还真够熟悉的。
甲 您就在北京住着,千万别搬家,这比哪儿全好。
乙 噢,您提搬家?
甲 别搬。
乙 您说晚了,我家搬了。
甲 搬哪儿去啦?
乙 全家都搬到天津去了。
甲 全家移居到天津?
乙 对。
甲 好!
乙 噢,搬天津也好?
甲 天津好啊。天津是首都的东大门哪。九河下梢天津卫,那是水旱码头啊,那是全国三大直辖市之一。
乙 对。
甲 天津人特别喜欢曲艺。
乙 哎,曲艺观众特别多。
甲 有很多曲艺老演员,全是在天津红起来的。
乙 都是观众给培养红的。
甲 您就在那儿住着吧,早晚得红。
乙 我红什么呀?
甲 看您现在就有点儿绿了。您由绿呀,慢慢地可以变红。
乙 ……我是那西红柿?像话吗?
甲 您就在天津住着,别搬家。好!
乙 好?哈哈哈,我又搬啦。
甲 又搬哪儿去啦?
乙 我又搬石家庄啦。
甲 石家庄?
乙 啊。
甲 好。
乙 石家庄也好?
甲 石家庄好啊。那是河北省的省会。那个地方纺织业特别发达,新兴的工业城市。附近全是产棉区。
乙 哪儿全知道。
甲 石家庄好。尤其那个地方的人哪,最喜欢听相声。您就在那儿住着,别搬家,好!
乙 好啊?哈哈哈,我又搬啦。
甲 又搬哪儿去啦?
乙 我又搬回北京啦。
甲 回北京了?
合 好!
乙 我就知道又这句嘛。
甲 回北京好啊。
乙 怎么呢?
甲 这叫“老猫房上卧,累累找旧窝”呀。
乙 这叫什么词儿啊!有这么比喻的吗?
甲 就是说您对家乡难忘,故土难离。水流千遭归大海,哪儿的人您还得回哪儿。
乙 瞧这两片嘴……
甲 您今年不到一万岁吧?
乙 我……九千七。
甲 才……
乙 才什么!这人有活一万岁的吗?
甲 您高寿了?
乙 得,您别跟我客气。我还高寿哪,我五十二岁。
甲 五十二?
乙 对。
甲 可不像。
乙 我还不像哪?
甲 不像。看您长得多少相啊。
乙 我还少相哪?
甲 跟坛子一样。
乙 我是那绍兴酒坛子呀!
甲 不,我说您这脸盘子。
乙 脸盘子,我怎么听成酒坛子啦。
甲 您长得面嫩。
乙 面嫩少煮俩开儿就行了。
甲 不,您特别显年轻。
乙 我还年轻啊?
甲 您要不留胡子还显年轻。
乙 你等会儿,我哪儿来的胡子?
甲 哎,你这不是胡……噢,眉毛哇。
乙 什么眼神儿。
甲 对了,你要不留眉毛还显年轻。
乙 我要不留眉毛……我是蛤蟆!这眉毛有不留的吗?
甲 您也就像三十五六岁。
乙 行,别捧我啦。
甲 您跟前有几个小孩儿啊?
乙 我呀,三个小孩。
甲 三个。男孩女孩?
乙 全是男孩。
甲 太好了。三个男孩子都长起来,您这晚年多幸福啊。
乙 幸福什么?三个孩子死了俩,还剩一个。
甲 好啊。
乙 我剩一个还好?
甲 啊。“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啊。孩子少了您省心啊。
乙 我省什么心哪!这一个孩子还不学好,尽偷人家东西。
甲 好。“宁养贼子,不养痴儿”啊,家里缺什么,给您偷点儿什么,多好啊。
乙 现在又改抢了。
甲 好。抢比偷来得快。
乙 叫公安局给抓起来啦。
甲 好。政府替您教育教育,明儿再出来就好了。
乙 出不来了,明儿枪毙。
甲 好。省得你惦记他了。
乙 他这一死,我得急死。
甲 好。“不愿同生,但愿同死”。
乙 我们全家人都活不了啦。
甲 好。斩草除根,永不发芽呀!
乙 去你的吧!
(刘国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