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马三立表演相声精品集》 王文章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对应录音(文本无垫话,少量字句有出入):马三立 张庆森《吃元宵》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Z4y1u7HL
甲 我呀。
乙 怎么着?
甲 是个有学问的人。
乙 您哪,我真看不出来。
甲 他们都说我有学问。
乙 都说你有学问,到底有学问没学问呀?
甲 有点儿。
乙 不敢问你有什么学问,你念过几年书吧?
甲 八年。
乙 真算不错!
甲 念它这个《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上论语》、《下论语》、《上孟子》、《下孟子》、《诗经》、《易经》、《礼记》、《左传》、右转、向后转。
乙 有不走吗?
甲 差不多了吧。
乙 差不多了吧,这是念书吗这个。
甲 在私学馆念。
乙 在哪个私学馆念的书?
甲 我全念过。
乙 什么叫全?是不是学问不错?
甲 嗨,一天阔事没做上。早上起来呀,我一阵一阵的,难过呀。
乙 还不是因为你老没发财?
甲 不是发财,发财算甚?我也没说我要发财。
乙 不是想发财了吗?你说你没做阔事。
甲 没有机会做大事,不愿多赚钱,我们要做大事。在社会上做一点于人民有意义的事业,怎么样做到为人民服务,怎么样做到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我们要知道学习没有做到,所以是惭愧、无地,而已已。
乙 而已已,这是干吗?
甲 撰文嘛。
乙 撰文干吗?而已已算撰文了。
甲 我等着。
乙 等着?等什么?
甲 机会。
乙 这倒对。
甲 (打板)云中不能常埋月,明珠总有出土时。吕蒙正无时赶过斋,沿街讨饭崔文瑞,提笔卖诗高秀才,朱买臣无时打过柴。孔夫子绝粮困陈蔡,姜太公八十二岁运才来。早知念书这么难,不如在家种庄田。种庄田,味儿不好,这才学会了数来宝。
乙 你数来宝吧你是。
甲 我想起我们学校的校歌来了。
乙 嗨!这什么学校?校歌数来宝?
甲 我想起几包果仁来了。
乙 果仁呢,赶紧吃了吧。
甲 不是,想起这几包古人来了。
乙 古人还论包?几位。
甲 想起几位古人来了。
乙 噢,想起谁了?
甲 过去古圣先贤怎么样?都有不遇机会的时候。
乙 这倒对。
甲 想一想当初圣人。
乙 怎么着?
甲 知道这人吗?听说过吗?
乙 听说干吗,这我知道。
甲 知道圣人这人吗?
乙 那怎么还不知道啊?
甲 念过书吧?
乙 没念过书也知道圣人呀。知道他,怎么着?
甲 念过一天书也得拜圣人吧。
乙 当然了,就是。
甲 圣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头。甩头一子镇乾坤,一口鱼鳞紫金刀。纵横于天下,扬子江心倒状八百里,他老人家——
乙 等等,这是圣人吗?这是胜英。南七北六十三省。
甲 胜英不就是圣人吗?
乙 那哪儿对,胜英是胜英,圣人是圣人,这两码事。
甲 圣英跟圣人不是一个人?
乙 这是两码事。
甲 嘿!我们校长告诉我的,胜英就是圣人?
乙 那哪儿对?
甲 他告诉我那会儿圣人有保镖。
乙 呦,圣人还有保镖?圣人不是文人吗?
甲 知道,逗你玩儿。
乙 逗我玩儿?我不是小孩,逗我玩儿干吗?
甲 圣人姓孔。
乙 这倒对。
甲 孔圣人,孔仲尼,姓孔名丘字仲尼,他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乙 对。
甲 孔仲尼到现在多少年了,知道不知道?
乙 这可不知道,不知道。
甲 孔仲尼到现在是两千五百零七年。
乙 这么多年了。噢,不知道这事。
甲 两千五百零七年,到现在。
乙 他生在什么朝代你知道么?
甲 他生在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公元以前的五百五十一年。就是周朝,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圣人他寿享七十三岁。有这么句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听说过吗?
乙 知道啊。
甲 这是什么话?
乙 这是坎儿呀。
甲 什么叫坎儿呀,民间两句话就是永久的纪念孔孟二位。孟夫子八十四岁死的,孔子七十三岁死的。大伙留下这两句话,是想念他们两人。纪念他们。“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是很惋惜他们两个,不是坎儿。难道后来你到七十三岁你就得死吗?你到八十四岁你就活不了吗?绝对不是,好好活吧您哪,没关系。
乙 多新鲜。
甲 怕您害怕。
乙 谁怕这个?这不废话。
甲 当初孔圣人周游六国,你知道不知道?
乙 周游六国?哎,周游列国。
甲 什么国?
乙 周游列国。
甲 谁告你的?
乙 我就这么说。
甲 你就这么说,你这玩意儿你学得不地道。六国!他到外国去了。
乙 圣人上外国?到外国他会说外国话吗?
甲 太会了。给外国人一讲这社会常识,外国人他赞成孔圣人,“哎呀,可来了高人了。”
乙 说的什么呢?
甲 给外国人一讲“(外国味)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是缸”。外国人一想,对,可来了高人了,啪,就给孔圣人跪下了。
乙 这什么话呀?这个,不懂。
甲 社会常识。
乙 什么常识?
甲 就这个。
乙 哪个?
甲 “(外国味)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是缸。”
乙 这什么话这是?
甲 就这个。
乙 不懂。
甲 不懂?我说真了吧。
乙 好好。
甲 他说缸呢,水缸懂不懂?
乙 懂啊。
甲 他说,缸呢比盆深,“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盆呢自然比碗深点。碗比碟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是缸。“(外国味)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是缸。”
乙 嗨!这就是外国话?
甲 学问吧。
乙 外国人不懂这个?
甲 外国人懂是懂,他想不到这个,他没事就琢磨这个干吗?
乙 多寸劲儿的。
甲 这不就行了吗?
乙 噢,这就行了。
甲 圣人各处去游历。
乙 哪儿都去。
甲 圣人好交朋友。
乙 是呀。
甲 孔仲尼,嘴,什么朋友没有?三六九等。
乙 全交。
甲 要不孔仲尼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乙 哪儿哪儿全是朋友。
甲 都是他的朋友。跟谁都相好,好交,摸着脑袋算一个,吃呀喝呀花呀也不在乎。跟朋友一块听戏呀,洗澡啊。哪儿都去。
乙 您别去了,圣人还听戏?圣人爱听戏呀?
甲 对呀。
乙 圣人?孔圣人是爱听戏吗?
甲 圣人不爱听戏。
乙 怎么知道?
甲 不爱听戏。
乙 怎么知道的?
甲 最不爱听的就是戏。
乙 那怎么知道?有什么考察?
甲 书上写“戏无益”。
乙 怎么讲?
甲 圣人感觉戏剧没嘛意思,圣人最喜欢的就是相声。
乙 喜欢相声,有考察吗?
甲 书上写“形相近”。
乙 怎么讲?
甲 圣人恨不能和能说相声的近乎近乎。
乙 嘿,这句这么讲啊?
甲 后来啊,他抽白面。
乙 抽白面?
甲 就坏了。
乙 你等等,圣人抽白面啊?
甲 圣人抽白面。
乙 我不知道这圣人抽白面。
甲 你念过《论语》吗?
乙 《论语》念过啊。
甲 “二三子以吾为隐乎?吾无隐乎矣!”
乙 这怎么讲?
甲 这就是抽白面。
乙 怎么?
甲 一定是子路颜回劝圣人,“师傅,你怎么又抽大烟?”他才说,“二三子以吾为隐乎?”你们以为我有瘾吗?“吾无隐乎矣!”我没有瘾,抽着玩儿。
乙 抽着玩儿?抽白面抽着玩儿?
甲 倒霉了。
乙 那还不倒霉?
甲 越抽瘾越大,净当当买东西。
乙 当当?
甲 急的。
乙 圣人当当?
甲 “君子常当当,小人常戚戚”嘛。
乙 君子常荡荡,就当当?
甲 就是当当。卖东西,唱机、唱腔、收音机、话匣子全卖了。
乙 全卖了。有吗,那个玩意儿。
甲 哪个玩意儿?
乙 唱机、收音机、话匣子?
甲 正名叫留声机。谁兴的?
乙 外国啊。
甲 谁发明的?
乙 外国人呀。
甲 外国人,哪个外国人?
乙 哪个外国人,我说不上来。
甲 外国,外国多少年?圣人到现在两千五百零七年,外国多少年?当初发明这东西的是谁啊。
乙 谁啊?
甲 孔仲尼。
乙 圣人发明的,有考察吗?
甲 《论语》上有,下《论语》上“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乙 怎么讲?
甲 “吾闻其语矣”,听见说话了;“未见其人也”,看不见这个人,话匣子。圣人死后过了一百代了,外国人才会造,所以叫百代公司。
乙 这叫百代公司啊?
甲 对。
乙 多寸劲儿的,噢,这叫百代公司。
甲 当代皆宜。咱们念书念穷了。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思滥矣”。我们穷啊,人穷心不穷,志向不穷,脑子不穷。我们不想亿万资产,也不多说也不少道,挨饿忍饥地照样用功。
乙 太好了。
甲 一箪饲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圣人都夸他好“好孩子”。多学不少叨,恭训,听话,好!“耗子啃脚面”。
乙 怎么讲?
甲 老实巴交,踏踏实实。
乙 这什么话这是?
甲 这是夸他徒弟。
乙 夸他徒弟好,这跟耗子什么关系?
甲 不是学了不少道吗?“耗子啃脚面老实巴交”,耗子啃脚面,意思是老鼠扒脚。
乙 噢,老鼠扒那个脚。
甲 不能念脚,念交。”耗子啃脚面老实巴交。”
乙 什么俏皮话呀,这是。
甲 大正月儿的,爷任没饭吃,连早饭都没有。
乙 穷的这样?
甲 饿得龇呀咧嘴的,“徒弟呀,两个徒儿随着师父一道街上游玩一番便了。”
乙 连早饭都没有,还游玩一番便了。
甲 不行啊,这肚子受不了了,咱走到街上溜达溜达,万一要碰见熟人呢?相好的一高兴请咱们吃顿饭,好好地啃他一顿,咱们能饱三天呢。
乙 什么主意这是。
甲 走吧,爷仁这街上一遛,发现这街上一个熟脸也没有,走着走着看见一个茶食店。
乙 点心铺。
甲 这点心铺五月节卖粽子,八月节卖月饼,正月十五卖元宵,卖元宵还卖熟的,屋里摆几个桌子,门口再有个牌子红纸写黑字,元宵的价目表。
乙 写什么?
甲 写得很清楚。
乙 怎么写的?
甲 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圣人一瞧一文钱一个还真不小,煮得跟小馒头一样。这东西不定多好吃呢!啊呀!就是没有钱。啊呀,看着眼馋。一摸,圣人带着个笔袋,那个时候念书的人都有盛笔的口袋,在这个笔袋里拴个小老钱。圣人一想把这个钱解决了吧,又一想不成,人家写得明白,一文钱一个。就有一个老钱总不能爷仨进去买一个元宵吃。
乙 就是。
甲 又一看价目表圣人乐了。
乙 为什么?
甲 好,价目表漏着空子。
乙 哪点?
甲 它写的是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这一个一横,一道一,圣人一瞧没有什么过路人,在底下拿出来了,在过去那横又给添了一竖,再一念好了,一文钱十个。
乙 圣人办这事?
甲 那没法了,挤对到这份了嘛。
乙 好嘛。
甲 “仲由。”
乙 仲由是谁?
甲 仲由就是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仲由、颜回,来,进来咱们进来吃点儿点心。”“师父咱不吃,咱们没有钱。””少说话。”大摇大摆往屋里一坐,跑堂的过来,“三位,吃什么?”圣人说:“盛一碗元宵。”“来多少?”“来十个。””三位每位来十个?””不,三人十个。”“三人来十五好不好,一人来五个。””不好,就是十个。””三人来十二呀,一人来四个。”“不好,就要十个。”“就要十个,三位怎么分呢?””十个,三人十个,我的四个,他们通通的三个。”
乙 圣人是日本人呢!
甲 我说是日本人吗?我打刚才我说圣人是日本人了吗?
乙 你瞧你学的意思。
甲 成,吃吧。根本饱不了。为什么叫吃点心呢?吃着玩呀。饿呀,真饿呀。饱不了怎么办呢?再吃没有钱了,喝汤吧,一尝那个元宵汤,甜不滋儿的糨糊糊的稀粥一样像杏仁茶。这个东西喝点也饱得了,反正也不要钱,也不算钱,为什么不多喝点呢?”掌柜的,给我们爷仨再来点汤,等等,喝完了还要。”子路一想,师父要了,咱就喝。”掌柜的,给我们哥儿俩一人来碗汤,受累拿大碗盛吧,大碗盛得快。”圣人又站起来,“掌柜的,给我换大碗。”爷仨越喝越爱喝,喝完了要,喝了四十多碗元宵汤。圣人还要,“掌柜,再来两碗,再来两碗。”“再来两碗元宵。”“不要元宵,要汤。”“没有了,元宵都成锅贴了,干锅了。”喝干了。圣人一琢磨,扔下一老钱就走,跑堂一瞧,”几位,几位,老先生别走。”圣人说:“怎么地,怎么地?”直瞪眼。“吃多少?”“十个,”“给多少钱?”“就这钱。”“就那钱,多少钱?”“一文钱啊。”“一老钱一个,你还得掏钱。”“混蛋!本地人吃嘛,一老钱十个,外乡人吃嘛,价目变更了,你改了价钱,钱增加了。欺负外乡人吗?”掌柜“老先生别着急,我们这儿一直就这个价钱,外头价目表写得清楚,您老可以看一看。”圣人“哪有哪有?走出来看看。”
乙 圣人干吗这么急?
甲 那是,他给添一竖。
乙 噢,对呀。
甲 掌柜的不知道,出来就念,“这上写着呢,我念给你听听。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瞧,可不是十个吗?没词儿了,圣人这还直催他:“念,念,大伙都听听。”掌柜说:“那还念什么,写错了。可能是想写什锦馅一忙写成十个了。可怎么刚才看还是一个呢。得,得,怨我们自己。您吃完了走吧。”这圣人还逮着理了,“这不是我们蒙你东西吃。告诉你,这是我们读书人笔下留情!”
乙 要不留情呢?
甲 十字头上再添一撇。
乙 那一个老钱?
甲 就该吃一千啦!
乙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