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精打细算(相声)》先智 侯宝林 王决作 通俗文艺出版社 1956-07
乙 咱哥俩有几个月没在一块儿说相声啦!
甲 可不是吗!
乙 您家里人全好哇?
甲 别提啦!前些日子还吵了一顿架哪。
乙 (惊奇地)怎么?谁跟谁吵哇?
甲 虎子跟他奶奶呗!
乙 大侄子跟他奶奶吵什么呀?
甲 是这么档子事。前些日子,为了重订粮食计划,我们家召开了一个家庭粮食协商会议。
乙 新名词。
甲 我爱人的主席,她首先发言。她说:“自从政府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以来,取缔了投机倒把的粮商,不但稳定了市场,保证了供应,同时也消灭了中间剥削。但是由于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所以发生了不少漏洞。”刚说到这儿,我们老太太搭碴啦。
乙 老太太说什么?
甲 她说:“别家有没有漏洞我不知道,反正咱们家可没有。”
乙 这可不见得。
甲 她说:“咱们住的房子半年检修一回,哪儿来的漏洞啊!”
乙 说到两岔里去啦!
甲 我说:“不是指这屋顶上的漏洞,说的是粮食。譬如虚报多买乱糟蹋,就叫漏洞。就拿咱家来说吧,过去对待粮食问题的态度就很不正确,形成了自由主义,平均主义,经验主义。”
乙 (向观众)他们家的主义真不少。这都怎么讲啊?
甲 以前我跟我爱人强调工作忙,对家中用粮不管不顾,全凭老太太一手包办,这不是犯了自由主义吗?
乙 那么什么叫平均主义呢?
甲 我们老太太订粮食计划,她是男女平等,老幼一律,不管60多岁的老太太,还是3个月的小娃娃,她是一视同仁——每人三十四斤!
乙 小孩和老人哪能吃那么多呀!正当年的小伙子也吃不了哇!
甲 要不怎么叫平均主义呢!她订粮食计划是宁多勿少,“有备无患”。国民党时候常常买不着粮,把她饿怕啦!
乙 嗐!真是经验主义。人民政府决不会叫人民挨饿呀!老太太存在这种思想,哪能订好粮食计划呀!
甲 是呀!这都是我们以前对于粮食政策认识不足,发生了很大的偏向。这回呀,可要好好纠正。
乙 对了,应该纠正一下。
甲 我根据前两个月实际消耗的数量,按照分等定量的原则,确定了一个计划数字。
乙 您怎么确定的?
甲 我跟我爱人全是脑力劳动,每人订二十九斤;我们老太太二十六斤;虎子二十斤;鹿子十四斤;小珠珠七斤;一共是一百二十五斤。
乙 订的很实在呀!
甲 可是我爱人不乐意。
乙 一定是嫌您订少啦!
甲 哪儿呀!她还嫌多!她说:“虎子他爸爸订的数,我基本上同意,不过我觉着给我订的还多,应该再减少 2 斤;小珠珠才几个月,吃不了 7 斤粮,有 4 斤足够;我的意见咱家每月 120 斤也就够啦!”
乙 嘿!大嫂子精打细算的精神值得表扬。
甲 这时候我们老太太可就说了话啦!
乙 老太太也要发表意见。
甲 她说:“我看哪,你们订的这个数呀,就是不实在。应该再减少点!”
乙 噢!老太太也有了认识啦,还要减少点。
甲 她说:“干嘛咱们订一百二呀,干脆订 70 斤天天喝稀饭省得撑着!”
乙 怎么!老太太甩上闲话啦!
甲 可不是吗!我说:“妈!您别甩闲话呀!您有什么意见也发表发表,只要是正确,我们听您的!”
乙 对!有事大家商量!
甲 她说:“反正我也不多订,就按着二百一说话。”
乙 二百一还没多订,要多订得三百六。
甲 她说:“年底你二姨要来住个十天八天的,开了春你三舅还许来瞧瞧。再说你大姑吧,哪年不得来个三趟两趟的,咱要是把粮食订少了能行吗?”
乙 哪有把二姨三舅全订进去的,这不像话呀!
甲 “还有一层,咱家的人跟别家不一样,可是饭量大。”
乙 一顿能吃多少哇?
甲 我就这么问啦,我们老太太想了半天说:“反正不少,就拿我来说吧,一顿总得吃它十个二十个的……”
乙 大馒头?
甲 饺子。
乙 啊!一顿吃十几个饺子就算饭量大呀!这不是故意夸张吗?
甲 我爱人可就说啦:“妈,您也不想想想,要是都像咱们家一样,每人多订 5 斤粮,全市就要多订几百万斤甚至几千万斤,全国各大城市要都这样,咱们政府还怎么保证统销工作呀!再说宽打必然宽用,宽用肯定是浪费。”我爱人的话也说完啦,您再看我们老太太吧!
乙 思想打通啦!
甲 早就睡着啦!
乙 核着老太太不乐意听啊!
甲 您别看她睡着啦,耳朵可留着神哪!她把眼一睁,把鼻子一哼说:“别家浪费不浪费我不管,反正咱家没浪费。”
乙 还说没浪费哪!
甲 要说我们虎子不愧是个少先队员,高小学生,最明白道理。他可沉不住气啦,站起来说:“咱家没浪费?我要揭发!”
乙 啊!揭发!揭发谁呀?
甲 揭发他奶奶呗!他说:“我奶奶有很多浪费的事实。”“我有什么事实?不准胡说。”
乙 吵什么,有话慢慢说呀!
甲 虎子说:“第一就是用粮食没有计划,时常剩下两碗面条三碗干饭吃不了,就扔到污水缸里去。第二小弟弟小妹妹一哭,我奶奶就给他们一块馒头。结果不是扔啦,就是揉着玩啦。以上两点就是浪费事实。”
乙 喝!大侄子真能跟他奶奶叫真儿!
甲 老太太一听可就炸啦。她一跺脚也站起来啦!说话直哆嗦。
乙 那是气的。
甲 用手一指说:“虎子!你少张狂。我把你抱大啦,你会气我啦!我是你奶奶你知道吗?”
乙 那他能不知道。
甲 “甭说!我岁数比你大。”
乙 那还用说。
甲 “连你爸爸的岁数也赶不上我!”
乙 越说越实在!
甲 “俺们在这商量事情,用不着你搭碴。”
乙 老太太可真厉害。
甲 我一看老太太的气更大啦!我得给她找台阶呀。我说:“妈,您先别生气,您听我说,虎子是我儿子对不对?”
乙 那还用说。
甲 “我是您儿子对不对?”
乙 这不是废话吗!
甲 “不是有了您,才有的我。有了我,才有的虎子吗?”
乙 真明白。
甲 “那您怎么说虎子跟咱们没关系呢!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谁都有权管理。虎子也不是成心气您哪!还不是为了少浪费粮食。”我接下去又说:“妈,您好好想想,农民同志辛辛苦苦打下粮食,为的是支援国家工业化,为了支援解放台湾,为了城市广大人民的生活。不是叫您随便糟蹋。您不是常说吗,‘如今可好啦!咱们人民也能当家作主人啦!’现在这点事您怎么就解不开啦?”叫我这一问,我们老太太她乐啦。接着我又提出关于节约粮食的3点建议。
乙 哪3点建议?
甲 “第一:要加强小孩的教育,使他们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不吃零食。”
乙 对!一会吃点,一会吃点,不但浪费,同时也影响小孩的身体健康。
甲 “小孩吃饭的时候要做到不漏饭、不撒饭、不剩碗底儿。吃饭的时候,盛的少添的勤,不吃干净不准离饭桌。”
乙 有道理。
甲 “第二:在正常的消耗下,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
乙 那太好啦!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天都能节约一两粮食,一年就能给国家节省 100 多万万斤粮食。
甲 这个建议全家都同意,但是我们老太太有顾虑,怕办不到。
乙 那您怎么办哪?
甲 关于这一问题,我爱人作了具体的指示。
乙 噢!大嫂子下了指示啦!
甲 她说:“每天每人节约一两粮,并不困难,我们只要从各方面注意。今后咱们少吃烙饼。少吃过水面。常吃原汤面,多蒸菜团子、菜包子。剩下的稀饭面汤留着和面蒸丝糕。我以后一定要协助咱妈做好这一工作。”
乙 大嫂子的办法真高明!
甲 接着我说:“第三:咱们以后要改变购粮办法。现吃现买,还吃新鲜粮,又不至于搁坏。再不能像以前咱妈那种买法啦!”
乙 以前你们老太太怎么买法?
甲 以前哪!我妈一上粮店总叫孩子拿着好几条口袋去买粮。
乙 买多少哇?
甲 您听着呀!买白面、买豆面、买了豆面买荞面;小米面、棒子面、捎带5斤高粮面;买大米、买小米、买了小米买玉米;粘小米、红机米、外带两斤白江米。买黄豆、买绿豆、买了绿豆买青豆;买江豆、买……
乙 行啦!行啦!你们老太太买起没完啦!
甲 您不知道,我们老太太有个老毛病,一进粮店看见什么都稀罕。
乙 那吃得着吗?
甲 吃不着搁着呀!她呀,就怕用时没处买。
乙 真是老脑筋,自从解放后什么时候也没断过各式各样的粮食呀!现吃现买够多方便哪。买到家里搁着不容易坏吗?
甲 说的是哪!不是生虫子,就是捂啦。
乙 瞧瞧!赶紧拿出来晒晒吧!
甲 别提晒粮啦!哪一回晒粮我妈也得躺在床上哼哼两天。
乙 怎么啦!
甲 折腾病啦!
乙 真是自找罪受。
甲 受罪还不说,为晒粮还出了一档子笑话哪!
乙 什么笑话呀?
甲 有一天,我妈把粮食全搬到马路边上晒开啦。
乙 上马路边晒粮?
甲 我们家院子小,搁不下呀!
乙 有多少哇?
甲 左半口袋儿,右半口袋儿,大口袋儿,小口袋儿,长口袋儿,短口袋儿,粗口袋儿,细口袋儿,布口袋儿,麻口袋儿,牙牙葫芦黄口袋儿。
乙 什么叫牙牙葫芦黄口袋儿呀?
甲 一条口袋装两样,中间一捆,不是跟牙牙葫芦一样吗?
乙 真热闹。
甲 我妈把大小口袋搬出来刚摆上,从西边过来一位老太太,一手拿着购粮证,一手拿条面口袋。对我妈说啦——
乙 说什么?
甲 “哟!大姐,您什么时候开的张啊?这更方便啦!来,您先给我称 5 斤标准面。”
乙 (向观众)嘿!他们家成了粮食代销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