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
《中国传统相声小段汇集》薛永年、陈新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甲 干什么都不容易呀。
乙 那是。
甲 就拿说话来说吧,同样一句话,会说的就使人爱听,不会说的就使人讨厌!
乙 是嘛!
甲 过去说话专讲究“见物增价,见人矬寿”。
乙 “见物增价”?
甲 比如说,碰着个熟人,拿着一把新买的扇子,本来也就值几毛钱,可你要问这扇子就得会说。
乙 怎么说?
甲 “大哥,您这把扇子多少钱买的?”“您猜猜吧。”“要叫我猜呀,起码也得两块。”“哪儿呢,才花一块五。”“便宜,要叫我买得两块五。”
乙 这不是瞎扯吗?
甲 这么说对方爱听。
乙 要不这么说呢?
甲 那就使对方非常不满意。
乙 您说一说。
甲 “大哥,您这把扇子多少钱买的?”“一块五。”“多少钱?”“一块五。”“这不是大头吗!要叫我三角钱都不能要它。再说,活人哪有拿这样扇子的!”
乙 啊!死人才拿这扇子啊!
甲 这就叫见物增价。
乙 那“见人矬寿”哪?
甲 见着上岁数的老大爷,你说他年轻他爱听。比如走在道上碰见一位老大爷,“老大爷,您今年高寿?”“我还小哪,八十三啦!”“八十三可不像,就冲您这身板,也就像七十来岁。”
乙 要多矬点哪?
甲 那就不爱听啦!
乙 怎么?
甲 “老大爷今年高寿啦?”“什么高寿,还小哪,才八十三。”“冲您这身板,八十三可不像,也就像六七岁!”
乙 啊!?
甲 这是会说话的,老大爷听着高兴。要是碰上不会说话的就完啦!
乙 怎么说?
甲 “嗳!老头儿!”
乙 是不够客气。
甲 你多大啦?
乙 这是问小孩哪!
甲 “还小哪,八十三啦。”“八十三还小哇!照你那分意思还想活多大呀?秦始皇你赶上了吗?”
乙 秦始皇?
甲 秦始皇那年间,六十活埋!
乙 像话吗!
甲 这就是“见物增价,见人矬寿”。其实这是最虚假、不讲实际的奉承了。
乙 是嘛!
甲 可是,旧社会专讲这一套。
乙 多没意思。
甲 从前我们街坊有个大嫂,她就专门爱听人家说她岁数小。
乙 噢!
甲 每天我碰上她的时候都说:“没吃饭哪,大嫂。喝!您这装束显着真年轻,一点也不像三十多岁的人,就像二十几岁似的!”大嫂一高兴,第二天又多擦了点粉。“大嫂子,您这一打扮更年轻了,也就像十五六岁的了。”她这一听,心里特别高兴。第二天买了二斤团粉都抹脸上了,我一见吓得扭头就跑。
乙 跑什么?
甲 她把脸都抹平了,连鼻子都没啦!
(于世德等整理)